在第十七届中国工业论坛上,浙江圣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圣翔航空”)凭借“模块化智能起降系统”入选“新质生产力创新领跑者案例”,成为低空经济领域唯一上榜的基建服务商。近日,圣翔航空技术突破再传捷报:其自主研发的“垂直智慧起降场控制系统”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同时为墨西哥湾高端海工项目定制的直升机停机坪系统完成国际交付。从国内场景验证到国际标准突围,圣翔航空以“技术+场景”双轮驱动,为低空经济新基建发展按下“加速键”。
当颁奖嘉宾将第十七届中国工业论坛“2024新质生产力创新领跑者”奖牌递到圣翔航空代表手中时,现场大屏正播放着一段视频:在广州佛山内地六省(区)及港澳紧急医学救援联合演练现场,一台车载折叠式移动机场从运输状态到完全展开仅需10分钟,为应急救援争取了黄金时间。“获奖企业的核心价值在于‘务实创新’——其解决方案有效破解了低空基建部署效率与成本的核心矛盾。”新质生产力专家评审委员会在致辞中强调。
行业研究数据显示,我国传统通航起降点密度不足美国的1/3,且面临建设成本高、标准化缺失等挑战。以直升机坪为例,传统项目常因参数不统一导致验收周期延长,成本较国际水平偏高。圣翔航空的获奖,正因其技术聚焦模块化降本、智能标准适配等痛点——全铝多层停机坪系统实现停机坪自重大幅降低,安装周期显著缩短。
技术突破:破解基建效率与成本难题
圣翔航空全新研发的移动机场采用车载折叠设计与多维自适应AI调平技术,可在复杂地形快速部署12×12米起降平台,突破传统固定机场建设周期长、场景适应性差的限制。折叠状态下,设备收拢为类集装箱形态,依托通用货车运输至指定地点,抵达后15分钟内即可展开为可供13.5吨以下飞行器起降的垂直机场。其多维自适应AI调平技术通过算法调节支撑腿长度实现精准水平控制,有效抵消地面起伏隐患,确保山区、滩涂等复杂地形下的安全运行。
全铝多层停机坪系统采用航空铝镁合金材质,在保证轻量化设计的同时大幅提升结构强度,显著增强了复杂地形下的抗冲击性能与安全稳定性。其类拱桥专利设计通过双层面板分散应力,顶层面板的锯齿防滑、微孔降噪及导流槽设计,实现安全、静音与防积水三重保障。系统集成智能监控模块,可实时感知结构形变与环境数据,已在全国200多个项目中实现快速拆装交付。
“这种‘小而专’的创新,让低空基建从奢侈品变为普惠设施。”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通用航空分会负责人评价道。
场景验证:从医疗救援到空中出行
在医疗救护领域,圣翔航空深度参与浙江省航空医疗救护网络体系建设。通过停机坪数字化升级与指挥中心智慧调控,实现空地救援响应时间缩短至30分钟。2025年2月24日,一名糖尿病性高渗高血糖昏迷患者通过航空医疗转运,从阜阳市人民医院转至浙大二院解放路院区,原本近7小时的地面行程缩短至2个多小时,为抢救争取了黄金窗口期。
在城市交通场景中,广州穗港澳出入境大楼A2类高架机场可提供商务出行、低空旅游等多元化服务;杭州世纪中心B类高架机场通过标准化设施,在楼宇间实现安全起降保障,日均保障飞行器起降20架次。
行业价值:标准化建设推动产业升级
圣翔航空主导起草了全国首个停机坪企业标准(2015年),并参与制定《直升机停机坪系统》《移动停机坪系统》两项团体标准(2022年)。标准中明确的5G通信、北斗定位等技术参数,倒逼上游供应商升级产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立指出:“标准不是壁垒,而是行业‘通用语言’。圣翔的标准实践,让产业链形成‘研发-验证-迭代’的良性循环。”
政策共振:国家战略下的企业机遇
“低空经济”概念被写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明确将其列为新增长引擎。截至2024年5月,全国超25个省份出台专项政策:广东提出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超3000亿元;上海计划2027年形成500亿元核心产业规模。
圣翔航空的技术路径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布局——在浙江,其参与构建的航空医疗救护网络成为区域应急救援体系升级的关键支撑;在技术端,通过移动机场核心技术突破与专利布局,率先实现创新成果的规模化应用,成为推动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枢纽。
尽管行业仍面临空域管理改革滞后、标准体系待统一等挑战,但正如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常务副会长熊梦所言:“当更多企业将务实创新植入基因,中国工业才能真正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质变。”圣翔航空的12年深耕印证:以技术突破场景边界,以场景反哺技术进化,正是新质生产力的成长密码。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