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至山海关、南到防城港,11年来,中交三航局六公司风电团队不断向海图强,克服天险、挑战未知、谋求创新、协同发展,创下了数十个“第一”纪录和“首次”突破,在碧海蓝天间领跑出了“三航速度”、擦亮了海上风电金字招牌。
参与23个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总装机容量478.7万千瓦,总经营额193.4亿元,掌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个、省部级工法6个,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27项……这是公司深耕细作海上风电施工领域11年来取得的成绩。
如今,这些矗立于海碧波之上的白色风车矩阵,正以绿色低碳为核心驱动力,见证着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成效,构建着源于蔚蓝的绿色能源供给新格局。
逐“风”而行,就需与风竞速
2018年,在莆田平海湾海上风电一期项目初试锋芒后,中交三航局六公司风电团队向素有世界“第三风口”之称,但建设难度近乎全国最大的的福建平潭海域发起挑战。
风是一把“双刃剑”,想要“捕风”,就必须克服充足风力资源下涌浪大、潮水湍的问题。
在平潭大练海上风电项目,风电团队研制采用“单钩三点吊”“抱桩器船+起重船”等创新工艺建设,三天打下两根桩,创下福建省海上风电单桩一次沉桩到位新速度,获得成果奖项16个,也打响了公司于抢装潮期间在极复杂海况下又快又好施工的第一枪。
此后,风电团队在福建长乐外海海上风电场C区项目进行了全亚洲范围内首次10兆瓦风机机舱、发电机、轮毂“一体吊装”,分体吊装近2天的平均耗时至此也被缩短至7.5小时。
随着海上风电建设向深远海挺进,“追风者”也紧随其后,迈入更广阔的海域“捕风”。
在距离陆地22千米外的惠州港口二风电项目,与风竞速的角逐不仅在海面上,更在30-40米深的海域下。面对更复杂的海况、更大的沉桩难度,风电团队没有退缩,自主建造了当时国内型式最复杂、制作难度最高的钢结构导管架,自主研发了水下沉桩智能定位调平稳桩系统。
“水下视物”的功夫修炼了,“水下智能定位”的本事也练就了,项目水下钢管桩沉桩、导管架安装、风机吊装等多个重大节点均提前完成,创下风场各标段施工多个第一。
风电团队打赢了深远海速度的较量,该风场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并网发电的平价海上风电项目。
踏浪争“风”,就需技术先行
“站稳脚跟”才能踏浪争“风”。我国沿海海域岩层起伏变化大,攻克海上风电嵌岩施工难题,是风电团队绕不开的“技术坎”。
2018年,彼时国内6兆瓦风机使用的最大嵌岩式单桩安装任务,落在了福建平海湾海上风电二期项目肩上。风电团队创新研制了当时国内最大的嵌岩式单桩以及沉桩、嵌岩一体化施工平台,并通过国内首创的“定位稳桩平台技术”,将重约930吨的“定海神针”牢牢打入岩层中。
基于此,项目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成果经鉴定评价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此后,风电团队不断创新嵌岩施工工艺,完成了广东阳江风电项目高桩斜桩嵌岩施工,并参与了国内首个大范围采用大直径单桩嵌岩基础结构型式的工程项目施工,解决了海上风电嵌岩施工一系列工艺技术难题。
风电安装施工方案也获同步优化,“单船单钩水下翻桩技术”“海上风电大功率风机机组高效安装全套技术”等创新技术,以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海上风电超高性能灌浆材料“精工三航”被成功研制。公司也拥有了自主研发设计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钢结构产品,以及行业领先的海上风电基础施工成套技术与装备及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安装成套技术与装备。
为应对单机容量大型化、风场建设深远海化等趋势,风电团队同样致力于设备创新。
2024年,三航局投资建造的国内首艘5000吨扒杆式自航DP起重船“三航翔安”交付使用。这艘采用了经济航速控制系统、经济发电机在网数量控制系统等能效管理系统的船舶,实现了数字化绿色化融合。
“追风者”们也在不断优化探索既有设备的节能减排新路径。面对“海峰1001”这只“油老虎”,风电团队连续72小时反复调试主发电机运行状态,记录油耗数据,探讨出节能的“黄金组合”,以过硬技术成功攻克大型风电平台船长途航行的节能难题。
乘“风”而上,就需协同发展
依靠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形成一个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远远比单打独斗更高效。
依托厦门“海洋强市”政策优势,公司与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构建起了科研协同、人才共育、平台共建的“三位一体”合作体系,着手绘制包括海上风电在内的海洋经济发展新图景。
公司系统对接各高校在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的科研成果,重点围绕深远海风电智能施工装备、海洋能综合利用装备等前沿领域开展联合攻关,探讨长期稳定且深度的人才合作机制,为解决海上风电大型化施工、深海复杂环境适应等工程瓶颈提供理论和人才支撑。
今年5月,公司与集美大学共同承办的“厦门海洋工程技术与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对接会”隆重召开。在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央企及行业龙头企业的15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的见证下,公司创新性打造的校企联合平台“科技创新驿站”顺利落地。
由此,包括海上风电施工在内的创新成果转化和区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了更加稳定的平台支撑。
成果优势显著,提升形象与曝光度、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同样不能落下。
在公司承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海上风电大会暨产业发展国际峰会上,伴随着公司宣传片《追风之路》的展播,参展商涌入三航局风电展区,仔细询问着亮相的多项风电成果。风电团队11年来的耕耘成果,再一次收获瞩目。
依托海上风电施工的丰硕成果,公司相关产品、技术、模型频频亮相海洋能源产业融合发展论坛、国际潜水救捞与海洋工程装备展览会等平台,吸引参展商及媒体驻足参观报道,相关文章获新华社、人民网等媒体报道超80篇。
而阳江沙扒海上风电项目、汕尾后湖5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更是亮相央视《新闻联播》,进一步提升“三航风电”品牌影响力。
今年,“海上风电”概念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出海上风电战略地位上升的强烈信号。作为我国海上风电的弄潮儿,公司将进一步注重核心装备升级、强化前瞻性技术研发、加强风电团队建设、加速推动海上风电全产业链综合一体化服务,不断向海图强,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中交方案”。(刘睿馨)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