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有力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中信证券发布的数据显示,预计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为16310亿美元,万亿蓝海蓄势待发。
规划发展蓝图
当前,人形机器人技术加速演进,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
来源:世界机器人大会
《指导意见》按照谋划三年、展望五年的时间安排,提出发展目标:
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在特种、制造、民生服务等场景得到示范应用,探索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和手段。培育2-3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2-3个产业发展集聚区,孕育开拓一批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
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产业加速实现规模化发展,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相关产品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
与此同时,《指导意见》提出,以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为引领,在机器人已有成熟技术基础上,重点在人形机器人“大脑”和“小脑”、“肢体”关键技术、技术创新体系等领域取得突破。
🔹 一是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人形机器人“大脑”,增强环境感知、行为控制、人机交互能力,开发控制人形机器人运动的“小脑”,搭建运动控制算法库,建立网络控制系统架构。
🔹 二是系统部署“机器肢”关键技术群,打造仿人机械臂、灵巧手和腿足,攻关“机器体”关键技术群,突破轻量化骨骼、高强度本体结构、高精度传感等技术。
🔹 三是构建完善人形机器人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产学研用组成创新联合体,加快人形机器人与元宇宙、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融合,探索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模式。
产业利好政策不断
2023年以来,国内机器人相关政策不断出台,积极推进机器人研发建设。
2023年年初,工信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其中提出,推动各行业、各地方结合行业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特色,开展“机器人+”应用创新实践。
2023年6月28日,北京市印发的《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着眼世界前沿技术和未来战略需求,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带动医疗健康、协作、特种、物流四类优势机器人产品跃升发展。
2023年10月26日,上海市经信委等5部门发布的《上海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打造10家行业一流的机器人头部品牌、100个标杆示范的机器人应用场景、1000亿元机器人关联产业规模。
上海证券研报认为,人形机器人处于商业化前期,需要软硬件不断迭代以达到“类人类”功能,解决成本问题是产业化的前提。随着后续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将在11月进行的行走测试、傅利叶人形机器人的陆续交付等利好事件的催化下,有望带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机会。
广发证券研报则指出,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趋势之潮已至。就当前的人形机器人市场整体格局来看,其在软件(算法、人工智能技术等)及硬件(自研电机、整体结构、运控能力等)方面具备先发优势,同时,部分厂商已具备商业化能力,有望于今年四季度交付产品。当下应积极关注各家现有企业及新进者的技术路线及产业化进程,以及成熟产业迁移到人形机器人产业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技术复用现象,等待人形机器人产业“从0到1”的拐点。
上市公司积极布局
打开人形机器人市场,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实现商业落地是关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认为,从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演进来看,对于下游场景的应用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时间磨合和持续迭代提升。
来源:世界机器人大会
据悉,目前,国内已有小米、优必选、智元机器人、追觅科技、达闼、傅利叶智能、宇树科技、小鹏汽车等10多家公司发布了有关人形机器人及相关概念产品。
具体来看:小米公司的Cyberone着重感知与交流,可以感知人类情绪、识别45种人类语义情绪;优必选的Walker X主要应用于科技展馆、影视综艺、商演活动、政企展厅;傅利叶智能的GR-1计划在工业、康复、居家、科研等多应用场景推广;达闼的Cloud Ginger 2.0应用场景主要包括卖场促销、直播卖货、教育科研、清洁打扫、康养陪护、迎宾导览;智元机器人远征A1预计先应用在工业制造领域,随后逐步走向to C应用;小鹏汽车PX5计划优先在小鹏的工厂和销售场景进行实地应用,最终提供稳定可靠的价值。除此之外,上市公司也在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这一新兴赛道:
🔹拓邦股份(002139.SZ)在互动平台上表示,人形机器人属于公司产品应用下游,公司的控制器和算法、空心杯电机、伺服驱动等产品在该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机会,公司会积极推进相关产品技术创新及行业应用。
🔹金力永磁(300748.SZ)表示,公司一直十分关注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已在机器人及工业伺服电机领域深耕多年,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以及优质的客户资源,公司有信心把握未来市场机遇。
🔹博实股份(002698.SZ)表示,公司配备的先期团队,已进入相关人形机器人合作研发项目,开始工作。然而,由于人形机器人研发成本高昂,目前,相关产品价格普遍较贵,单台通常为百万元。卢瀚宸认为,成本的降低有待于规模化的落地和应用,而规模化的前提是则需要人形机器人性能能够满足人们的使用预期,目前来看,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第一阶段是产品满足的过程,当人形机器人性能足够“类人”或者功能性足够强大,其前景无疑会超过当前所有机器人类别。
客户端
媒体矩阵
企业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