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张茅、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焦红、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就“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张茅认为,2018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过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组建成立,但机构改革不仅仅是机构的加加减减,重要的是政府职能的转变,这项工作任务是一个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要坚持以改革总揽全局,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改革方向,深入“放管服”改革,创新监管方式,针对突出问题出实招、解难题,逐步做到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用得放心、吃得放心。
食品安全要实行“四个最严”
张茅介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加大了商事制度改革力度,市场准入环境更加便捷;加大了市场监管力度,公平竞争环境正在不断改善;加大了消费维权力度,使得消费环境有所改善。同时,在加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成立也面临着不少问题。首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边界非常宽,因为市场是个很大的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食品药品安全与群众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全国70万人的队伍,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特别是国家赋予的任务是综合监管和综合执法,但是各个领域的专业性又很强,所以如何把综合监管和专业监管相统一,在这方面还没有成熟的经验。
张茅表示,当前,社会关注焦点一个是关于食品安全,一个是关于打假的问题。首先,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要确保让人民群众放心满意。食品安全确实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说农兽药残留超标、微生物和重金属污染、食品添加剂使用不规范,制假售假时有发生,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影响也逐渐显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成立以来,就把这项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食品安全要实行“四个最严”:建立最严谨的标准,实施最严格的监管,实行最严厉的处罚,坚持最严肃的问责。
要逐步做到“天下少假”
张茅认为,假冒伪劣产品严重侵害群众利益,扰乱市场秩序,必须重点整治。2018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处理的假冒伪劣产品案件129万件,应该说打击力度比较大。当前和今后做的工作要突出重点,就是把群众最关心、危害最大的食品药品、儿童用品、老年用品等领域,作为重点来加强监管。要依法全部销毁查处的假冒伪劣产品,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要加强企业自律,形成社会的信用系统。通过努力不敢说“天下无假”,只能说逐步做到“天下少假”,让群众少一份担心,多一份放心。
张茅认为,疫苗涉及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关系到公共卫生安全和国家安全,为建立长效机制,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正在采取以下举措:第一,会同卫健委等相关部门,起草了《疫苗管理法(草案)》,有针对性地对疫苗实行最严格的监管。第二,社会和公众非常关心如何加强监管,目前重点督促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和落实部门的监管责任。第三,疫苗是具有专业性的,要进一步加强疫苗监管的专业技术支撑。
张茅强调,企业的品牌是不是名牌,是不是知名和著名,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是消费者选择的结果。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政府的榜单上只有“黑榜”没有“红榜”。“红榜”是消费者的口碑,是企业应该做到的,“黑榜”是企业违法经营,要受到惩处。在激发市场活力方面,要继续深入“放管服”改革,坚持公正监管的原则,对各种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