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多领域融合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速

作者: wy 发表时间:2018-04-27 20:35
分享到:
  2013年以来,在国内外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背景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表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保持了相对较快的产业增速。表现为:产业规模保持了相对较快的增速,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持续提高;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大批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突破;产业化推广进程不断加快,空间布局初具形态;政策环境不断完善,各地发展热情高昂。
  2014年,全球经济将延续缓慢复苏的步伐,而中国转经济、调结构也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的最佳契机,并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与此同时,各个产业领域的边界区域模糊,带来新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突破,多领域融合的集群发展态势将日趋明显。
  空间集聚效应进一步强化
  随着全球多领域新技术的融合创新步伐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空间将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国家进一步加强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呈快速增长的态势。在这个过程中,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效应将进一步强化,园区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
  具体来看,各地具有一定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进一步集聚提升。山东打造了海洋工程、工程机械、电工电气等一批高端装备行业;甘肃的风能、光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建设步入快车道;广州形成了以广州无线电、晶科电子等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深圳形成了基因、医疗器械、生物技术药物等生物前沿产业集群……中央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统筹布局并规范其发展的政策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地方的优势新兴产业初具规模,预计2014年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效应将进一步强化。
  据统计,2013年前三季度,广州首批2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完成投资640亿元,形成了超6000亿元的产业规模,其中花都纯电动汽车等4个基地的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青岛则加快“千万平米”产业园区建设,国际创新园、青岛信息谷园区初具规模,重点园区相继开工,新引进企业拉动软件业务收入增长30亿元。随着园区建设步伐加快,配套工程逐渐完善、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将吸引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入园,成为带动工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骨干力量。
  节能环保产业趋向高端化成套化
  2014年,随着国内对节能环保需求的持续升温,国家将在节能环保产业的产品、技术及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继续提供政策支持,以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在这个背景下,节能环保产业产品将向高端化、成套化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在节能环保常规技术产品方面已经成熟,但在高端技术产品方面仍较为缺乏。例如,湿式静电除尘设备、脱硫脱硝一体化设备、高浓度难降解设备、高可靠性垃圾渗滤液处理设备等。为解决该问题,国家将重点支持发展一批先进的设备,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促进节能环保设备产业逐步从低端初级产品向技术更高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重大节能环保装备的国产化、自主化,提高自主知识产权装备占比。未来,具有研发实力的国内节能设备、污染治理设备、资源综合利用设备骨干龙头企业将面临广阔的发展机遇,也将促进市场和行业秩序的进一步整合与规范。
  目前,发展中国家对中等技术水平、较高性价比的节能环保产品与服务有较高需求,而我国环保企业在“走出去”方面,已经具备了比较好的技术和产品储备,在传统的工程建设、环保设备及产品制造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拓宽海外节能环保市场,将成为我国很多节能环保企业重要的战略选择。预计未来,我国将围绕企业的国际合作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比如重点支持国内节能环保装备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鼓励国内企业和研发机构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推动节能环保装备由单机或成套设备出口向海外投资或工程总承包带动环保装备出口转变等。
  生物产业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前期
  过去几年,在健康需求的强烈带动下,国内生物产品市场保持快速增长,中国生物产业的年均增速超过了20%。未来,在保障人口健康、粮食安全和推进节能减排目标的推动下,新型药物、作物新品种、绿色种植技术、生物燃料和生物发电、生物环保技术、生物基产品等技术的开发培育和推广应用将不断加快,在此带动下,生物产业将继续呈现高增长态势。
  随着生物医药技术的巨大突破和医药产业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医药产业自身的创新格局及体系正发生深刻变化。跨国公司原有的研发模式压力越来越大。外包创新,将研发过程的一个环节或者一个季度分包给具有研发实力的小型专业公司,成为很多企业的首选方案。在2004~2009年,世界各大医药企业如罗氏、诺和诺德、拜耳、赛诺菲-安万特、百时美施宝贵都相继在我国进行投资并建立大型的生产研发销售中心。多数企业都在亚太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全球研究中心和跨国研究中心,截至2011年,全球制药巨头进军中国建立了23个研发中心,其中包括12个全球研发中心,中国企业承接国际生物产业高端环节转移的步伐大大加快。
  值得关注的是,《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导向作用将持续发酵。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将继续向高品质、国际化、产业链协同化方向发展,并有望迎来新一轮的投资热潮与创新浪潮,国内生物产业的规模和质量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与此相呼应,行业内竞争加剧将促进产业逐步整合,产业集中度将随之提升,产业结构在竞争中持续优化,综合实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将逐步占据市场。
  事实上,除了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等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将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宏观政策导向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这不仅将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也将加速一批新产品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一条以内需为引领、以创新为依托的快速发展道路。
  (赛迪智库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

作者:wy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