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近日发布《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要求有关部门和各地从明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
电力需求侧管理(DSM),泛指通过价格、行政等手段,帮助电力用户提高电力资源利用效率,改进用电方式,实现科学用电、节约用电、有序用电所开展的相关活动。作为节能措施之一,它在发达国家早已被广泛采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开展DSM,到现在已经有十几年历史,最近几年国家更是非常重视,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把电力需求侧管理作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积极推进。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价值,早已得到证实,并在业内达成共识。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说,短期内DSM可以避免开启成本高昂的备用机组、降低运行成本;从长期来看,则可以减缓电网扩建和新机组的投产;从系统运行角度来说,DSM可以提高高峰负荷时系统的可靠性储备,对于系统安全、稳定有重要作用;从用户角度来说,实施DSM能够改善其用电方式,提高用电效率、节约电能、降低成本;从环保角度来说,DSM所倡导的节能技术、激励措施,提高了一次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CO2气体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
然而,从更深意义上说,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价值却在于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依靠增加能源供应来满足需求增长的思维模式,建立了把需方节约的能源作为供方的一种可替代资源的新理念。专家们由此提出一个“第五电力能源”的概念,即把需求侧管理视为除水电、火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之外的“第五电力能源”来加以大力开发。
目前,我国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尚处在初创阶段。典型的例证就是一些地方将需求侧管理简单化,为解决用电高峰缺电和节能减排而拉闸限电。而已经披露的电力行业运行的数据,更表明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资料显示,我国从2000年开始,电力消费弹性系数连续多年大于1,如果没有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和2009年的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也会大于1。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意味着国民经济发展总量每增加一个单位,需要增加1个单位的电量来满足。它表明,我国电力需求增速与GDP的相关度较高,电力能源的效率偏低。而原因之一,就是需求侧管理总体水平不高。
再比如线损,也即电能从发电厂传输到客户的过程中,在输电、变电、配电和营销各个环节中所产生的电能损耗和损失,这是电力需求侧管理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国际能源机构统计数据显示,8年前德国、日本等国家的线损率就低于5%。而我国国家电网公司线损率是多少?2005年6.59%,到2009年仍高达6.12%,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有人作过计算,国家电网公司每年线损的电量,竟相当于一个中部省份全年的用电量。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水平不高,由此可见一斑。
正因为如此,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这个办法的出台,不但解决了过去国家电网公司出台需求侧管理办法的权威性不足的问题,而且让责任主体更为明确,这有利于发电、供电、用电各个环节的协调,也有利于政府、发电公司、电网公司和用户之间的相互配合。我们因此有理由期待,随着实施细则的相继出台与实施,中国电力需求侧管理一定能够达到一个新水平,一定能够从中挖掘出更多的“第五电力能源”。
作者:曹雅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