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丽媛首次出访着装引来业界持续关注。在国人幡然醒悟“原来中国也有这么好的产品和品牌”的时候,业界也在反思:是什么阻碍了中国服装品牌被国人认可?中国的本土设计力量真的如大家普遍认为的那样“与国外大牌差距颇大”吗?中国的时尚业究竟缺什么?
在中国国际时装周的一个活动间歇,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会长张庆辉。张庆辉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时尚业不要妄自菲薄,全社会应该给予本土品牌和设计师更多包容,联合起来助推中国时尚产业的成长和成熟。
中国时尚业的春天来了
问:作为中国服装设计领域的权威人士,您如何看待这次彭丽媛出访的着装给中国服装业带来的影响?
答:彭丽媛着装效应引起轰动,说明我们本土核心服装品牌经过过去30来年的艰苦努力,无论是整个服装业,还是服装品牌,已经完全有实力生产出符合各种消费需求(包括高端消费)的产品。这是不争的事实。这背后是我们培育了一大批符合现代人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品牌,也诞生了一大批知名的时装设计师的一个最好印证。我们有理由自豪:中国时尚业的春天来了。
不过彭丽媛着装引起轰动的背后还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一是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们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及自我表达的诉求意识,都在寻找着表现的平台。过去,我们在这方面一直处在弱势的地位,现在正是通过彭丽媛在国际舞台上的着装,找到了一种很好的表现方式。第二是服装品牌和服装设计方面,无论是中央、地方,还是服装设计师,都在这方面付出了很多的行动,调动了很多的资源,在品牌的发展过程中,把产业升级和转型作为动力和抓手。现在,已经到了必须正视并给予我们的自主品牌应有的关注和信任的时候了。此外,这些也迎合了“十二五”发展时期的消费需求,即对于生活更高层次的追求,这才是我们的服装业将得到长足发展的最大原动力。
此次彭丽媛展示出一种非常自信的、代表东方女性的美,散发的魅力很好地诠释了我们的自主品牌,这也使本土设计师对于当下流行美的解释———东方的、含蓄的,得到广泛的认可。而这对于本土设计师、本土品牌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本土设计力量迅速成长
问:在很多人看来,中国服装与国外大牌比,差距是在设计上。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中国服装设计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答:很多方面我们并不比国外大牌差,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抱着的学习西方的态度和舆论的崇尚西方的导向,压抑着行业的自信和误导着消费。中国的设计师与国外奢侈品品牌的设计师在对美、对设计、对生活的理解方面,我不认为有差距,因为中国设计师获取信息和时尚元素的渠道已经是全球化的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我们的设计师常常要到国外去采风,国外的设计师也要到中国来采风,所以,设计的灵感没有差距。我们现在需要的只是耐心地培养传播的平台。
服装设计教育也是伴随着我们的改革开放而来。到现在为止,国内大概有200所本科以上的院校设有服装设计专业,在校生有4万人左右。在多年的发展中,中国的服装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大批优秀设计师涌现出来。这次彭丽媛出访的服装设计师马可,毕业于当年的苏州丝绸工学院,现在的苏州大学,是第二届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评选出来的十佳设计师之一。除马可之外我们还有一个非常庞大的十佳设计师群体,他们构成了我们自主品牌和本土设计师的一个骨干力量。正是由于他们在不断的发挥着作用,才推动着我们的时尚和创意产业的不断进步。而这200所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也一直不断地跟产业在融合、交流、互动,通过产业和教学的相互结合,有效地提升了我们人才培养的水平。
此外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在中国国际时装周有大量的旨在培养人才的赛事,包括男装、女装、休闲装、内衣、羽绒服、运动服等一系列的大赛,这些赛事给我们院校的学生和专业设计师提供了很好的产业实践的机会,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人才的培养,人才的成长也推动了产业的进步。此外,院校和国外的机构之间也增强了很多互动。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也引进了一大批国外的设计力量,这给我们本土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
中国设计师也已经逐渐地走上了全球时尚的前台。马可就曾应邀参加过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其作品受到盛赞。包括我们自己的中国国际时装周,有很多知名的设计师在这个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我们也每年通过我们中国国际时装周与国际其他时装周之间的合作,把中国的设计师推到国外的T台上去,让全世界了解中国时装设计师的成长,了解当下中国的设计师对于时尚的理解。这方面的进步应该是没有人敢去忽视它的。
中国现在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中国人对于美的追求是有着非常悠久的传统的,中国的消费者是有很强的辨别力的,我们的设计师群体设计出来的服装能够满足中国人的需求,这本身就能说明中国设计的成长和进步。
传播平台至关重要
问:那么您认为与国外大牌比,中国服装业的软肋在哪里?我们需要在哪些地方加强?
答:我认为主要在传播方面。因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中国人始终在学习西方,我们是以学生的姿态而出现。我们开放于1978年,时尚产业也是如此。真正的开放是1992年小平讲话以后,也才20年的历史。我们更多地是接受西方的,我们认为西方的比中国的要好,这是一种传统的固有的观念。这一方面需要我们媒体的传播,一方面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平台,把所有的时尚资源聚集到一起,给整个时尚界提供一种非常好的、多角度的素材。
比如时装周就是这样的一个最好的平台。西方时尚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国际一线大牌几乎全部出自欧美。关键就在于它们强势的传播渠道、具有统治力的传播平台。当人们提起时尚,立马想到米兰时装周、巴黎时装周、伦敦时装周等,这是一种思维风暴,席卷着全球的时尚业眼球。他们的时装周就是把时尚和传播、商业推广完美结合的典范。中国还需要继续打造强有力的时装周,需要更多的时尚品牌,更多的有才华的设计师,利用这个平台,团结起来、聚集起来,传递中国人对时尚的追求,向全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这就使中国的纺织业是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忽视的,服装的出口占到全球贸易的35%,这说明我们的竞争力无可辩驳。这不仅仅是制造的力量,它背后是很多创造的力量。过去都在说OEM,后来是ODM,增添进去了设计(创造)的因素,这就是我们的成长。就产业本身,我觉得我们的优势就在于我们的综合配套能力,以及我们庞大的产业链所带来的综合的竞争优势,也就是整体竞争优势。
但是我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传播的平台。这个平台必须把我们中国时尚品牌的影响力营造出来,传播出去。如果单单只靠一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从国家的层面进行关注。前段时间我去了澳大利亚墨尔本的时装周,他们的时装周是州政府在支持,时装周的开幕酒会在维多利亚州政府的官邸里。纽约时装周在它的核心区举办,米兰在多姆教堂的旁边,柏林是在勃兰登堡门的下面进行时尚发布。我有一个梦想:是不是有一天我们中国的时装周可以放到天安门广场呢?
中国国际时装周在过去十五年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所以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但中国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对于中国的自主品牌,政府和社会一方面要联合起来给大家提供一个更加好的平台;同时我们要对本土品牌和设计师更多包容,才能更多地转化成自主品牌进步的动力。
作者:wy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