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陶瓷人生

作者: 曹雅丽 发表时间:2018-11-26 15:22
分享到:
 陶瓷人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玉
  周玉:1955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材料分会理事长。2009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老老实实,不要投机,一分勤力一分酬。”周玉淡而坚定地说。
  周玉1978年考入哈工大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学习。1985年,他开始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材料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雷廷权教授。从此,周玉开始了他的陶瓷人生。
  1987年,周玉作为国家教委首批中日联合培养的博士生,来到了东京大学。进入学校的第二天他就开始了实验工作。周玉工作十分勤奋,功夫不负有心人,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周玉就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的几乎全部试验工作,受到双方导师的好评。
  目前,周玉工作是越来越多,但他却一如继往地拼搏着,并取得了突出成绩:发明了4个系列航天防热复合材料及制备工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发表主要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5部;发表的论著被国内外同行他引合计2000余次。
  周玉最初在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教研室工作,后来他组建了材料科学系特种陶瓷研究所。无论在哪个集体,周玉都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大家。
  周玉就像一面旗帜,用他的人格魅力感召凝聚着特陶所团队中的每位成员。目前研究所的许多老师都是因为周玉的热情相约而留下来的。1996年,贾德昌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提前留校了。
  当时,博士生找工作非常容易,贾德昌也找好了北京一家研究院。周玉觉得在课题组的建设中,急需一个像贾德昌这样的助手,希望他能留下来工作。贾德昌说:“当时,周老师找我谈话后,我觉得能和周老师一起从事先进陶瓷材料方面的科研工作,有挑战、有意思,就义无反顾地留下了。”也正如周玉所希望的,贾德昌日后成了他的得力助手,成为课题组科研及管理团队的骨干,并逐渐成长为所里多功能航天防热陶瓷复合材料及应用研究方向的带头人。
  如今的研究所已有师生近百人。其中,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及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归国洪堡学者2人。
  在科研中,周玉更是敢于迎接挑战。20世纪90年代初,鸡西柳毛碳素公司确立了以天然石墨电极代替人工石墨电极的生产方案。然而生产线建成后,生产出的天然石墨电极却不合格。企业心急火燎地派人四处求援。国内许多科研院所以及俄、德等国家的专家都对这项技术难题束手无策。1997年,该公司代表焦急地找到周玉。当时,周玉课题组的几个重要科研项目正处在攻关阶段。他详细了解情况后说:“让我们试试吧!”接下了这个项目,就等于埋藏下一个潜在的危机。但周玉对课题组人员说:“如果这个项目搞成功了,不知会给鸡西多少工人带来工作和希望,给地方带来多少财政收入啊!科研工作者不能忘记自己的使命,我们身上同样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
  在周玉的指导下,课题组经过一年多艰苦的技术攻关,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作者:曹雅丽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