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数据统计,目前在全球汽车市场上,90%的高档乘用车、50%的中档乘用车,都已采用自动变速器。据美国汽车咨询公司CMS数据显示,到2010年,中国乘用车将有45%配置自动变速器,并以年均30%的升幅步入快速增长期。据专家预计,“十二五”末,中国自动变速器年需求量有望突破1000万台。由此可以判定,中国变速器市场已步入从手动到自动的快速转型期,自动变速器主导中国汽车市场的时代已经来临。这一重要变化对于中国变速器产业来说,却无疑是个严峻挑战。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齿轮加工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天海同步集团董事长吕超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现出对本土变速箱产业面临转型的担忧。
外来品牌恃强垄断
吕超告诉记者,从目前看,中国变速器市场基本呈进口品牌、合资品牌、自主品牌“三分天下”的格局:进口品牌占领着高端市场,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在中端市场激烈拼争,低端市场则由本土企业微利维持。吕超说,自主品牌能在“三分天下”的格局中占有较高的份额,还仅是就手动变速器而言,自动变速器则另当别论。目前,世界自动变速箱三巨头的日本爱信、JATCO株式会社,及德国采埃孚(ZF)基本垄断了中国自动变速箱市场。2009年,中国进口自动变速器的费用就高达39.7亿美元。
“三大瓶颈”亟待打破
吕超认为自主品牌自动变速箱面临着“三大瓶颈”的制约。
一是共性基础技术分散、缺失。技术创新缺乏统筹,科研成果难成系统;各企业牵头的产学研结合不过是单打独斗的另一种形式,很难收获重大科研成果和核心技术。
二是机电融合的配套产业链没有形成。机电一体化的自动变速箱总成,需要有稳定可靠的变速箱基体、模块化的机、电、液、气结合的执行机构和防干扰的TCU控制模块,缺一不可。这些专业化、模块化配套的产业链难以形成,严重地阻碍了产业化进程。
三是制造技术缺位。有同样水平的设计,却制造不出与外来品牌同等质量水平的变速箱产品,是本土企业又一个不可回避的共性问题。制造技术滞后,工艺水平偏低,造成产品出现振动大、噪音高、可靠性差、寿命短等质量缺陷,这些仍然是自主品牌暴露出的软肋。
吕超认为,要打破这“三大瓶颈”,还需国家从宏观层面加大政策支持和统筹力度,重构行业创新联盟合作共赢机制,搭建共性基础技术研发平台,强化产品工程化合作孵化功能,整合基础技术和工程化技术,加速推进产业化进程。
本土企业守土有责
吕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呼吁业内的每个企业,都应自觉地肩负起创造民族品牌自动变速箱的使命。
“立足自主创新才是惟一可行的路径”,吕超说。为使“天海”名下的同步器配套于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DCT),吕超几年前就组织专项攻关,终以“最恰当的定心方式”、“最优秀的自滑性要求”、“最大化的摩擦副接触面积”,“最优化的端面锁止角度和摩擦副后备量”等创新技术,研制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精度同步器。天海产品通过为奔驰smart配套,迅速走红国际市场。2009年天海又启动了称之为“天海示范工程”的行星排研发项目,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创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星排。经试验检测,其齿轮精度在6级以内,行星架位置精度在0.015mm以内,动平衡在16g.mm以内,传动范围在0.6~2.7之间,噪音在65分贝以下,传动效率在98%以上,且高速运转平稳,完全能承担高强度的载荷任务。目前公司推出的高精同步器和行星排,已全面覆盖了AMT、DCT、AT、CVT4种自动变速器。任何一款自动变速器都能从天海获得核心部件上的支撑。
为迎接自主品牌自动变速器大配套时代的到来,天海还斥资2亿元,建成了行星排制造基地,2011年就可形成年产35万套行星排总成的能力。到“十二五”末,天海力争从国内外最大的同步器研制基地,一跃成为全球自动变速器核心部件配套基地,年销售收入突破30亿元。
作者:曹雅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