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抓市场务实当下 谋战略求真长远

作者: wy 发表时间:2018-11-26 15:23
分享到:

抓市场务实当下谋战略求真长远

                            重庆机电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 王玉祥
  当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进入了结构性减速阶段。从装备制造业自身来看,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产能过剩依然突出……内忧外患之中,重庆机电控股(集团)公司亦不能独善其身,今年一度出现亏损,但整个上半年依然实现利润9200万元,成为重庆八大工业集团中仅有的三户盈利企业之一。
  从亏损到盈利,重庆机电使出了什么招式,未来发展战略又该如何落子?本报记者日前专访了重庆机电集团董事长王玉祥,希望从这位新任掌门人的口中管窥重庆机电的今天和明天。
  “只有淡季的企业 没有淡季的市场”
  中国工业报:今年以来,重庆机电的生产经营形势十分严峻,部分所属企业更是出现持续经营困难。可以说,您4月刚一到任,就面临不少棘手的问题,如何应对如此困境?
  王玉祥:面对复杂和困难局面,首先要解决当下的生存问题。突破口在哪里?在市场。为此,我们重点强调了抓市场、抓运行、去库存、降应收账款和开源节流等几个方面,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确保企业当期能够活下去具体战术。我自己带头抓订单、跑市场,亲自跑了几十家企业。同时狠抓开源节流,要求勤俭办企业,精打细算,把钱花在刀刃上,还要牢固树立“现金为王”的思想,保证企业现金流为正,防范资金链断裂风险。
  经过全体员工的努力,在前4个月亏损4800万元的情况下,重庆机电5月份整体扭亏,上半年实现利润9200万元,这样的结果来之不易。
  中国工业报:从亲自跑市场可以看出,您是一个非常务实的董事长。事实上,国家国资委早在一年以前就要求中央企业做好“过冬”和过紧日子的准备。对于今明两年的工作,您提出要用拼搏的精神“过冬”,此话怎讲?
  王玉祥:我始终认为,只有淡季的企业,没有淡季的市场。集团一些企业存在惯性思维,认为淡季就没有作为,这样肯定不行。做企业要把市场放在第一位,变被动为主动,从我做起,集团班子成员要带头抓市场、抢订单。记得一位经济学家说过,一个好的企业,最关键是在冬天活下去;最可怕的是,春天来了,你却不在了。
  在当前背景下,企业拼搏“过冬”,还要推进改革重组,千方百计“止血”,全力以赴“造血”,对现有的亏损企业,有希望走出困境的给予积极支持,扭亏无望的,能重组的重组,该退出的退出。此外,还要实行重点突破。今明两年,集团将在大马力发动机、轨道交通、民用直升机和高精铸造等项目上实现重大突破。
  “修订321战略是顺应潮流的必然选择 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工业报: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短短的4个多月时间里,一方面您提出了非常贴近市场的招法应对当期经济运行,另一方面您开始重新审视和布局企业的发展战略。这一实一虚的两招让集团上下对当下和未来都厘清了思路与方向。近期集团对原来的“321”战略进行了修订,作为企业掌门人,这次修订主要基于怎样的考虑?
  王玉祥:可以说,“321”战略的修订,主要基于外部发展环境和企业发展现实的考虑。从外部环境看,近年来世界经济动荡加剧,产能过剩、低水平竞争和盈利能力低下等问题将在一定时期内困扰我国企业。从集团自身发展看,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例如,大企业病的问题,产业关联性差,支柱产品少,盈利能力弱,发展包袱重等等。
  在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本着立足当前、谋划长远的思想以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目的,集团对“十二五”初确定的“321”战略进行了修订,提出了以夯实“三大手段”、完成“两大目标”、实现“一个愿景”为主要内容的新“321”发展战略。“三大抓手”即:做精存量、做强增量、持续创新,确保集团质量效益型发展;“两大目标”是指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600亿元,2020年营业收入1000亿元以上;“一个愿景”就是装备中国、走向世界。可以说,修订集团发展战略,是顺应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机电集团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工业报:在新版“321”战略中,您特别强调要确保质量效益型发展,这也是集团未来发展模式的核心要义。在做“大”与做“强”的关系中将如何拿捏?
  王玉祥:党的十八大明确,中国经济必须走质量效益发展道路,从注重发展速度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即在处理发展质和量的关系上,要以质为先,兼顾增长。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要实现效益最大化,必须挤掉管理过程中的“水分”,其根本出路就在于改革商业模式,从现在的橄榄型向哑铃型转变,同时产业发展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所为,有所不为,进退有序”。比如,海外并购必须遵循“与主营业务紧密相关、技术能促进主营业务升级、产业填补全市或全国空白”的原则,做到量力而行,可控有效。
  总的来说,我们要量力而行,以质为先,以提高效益为目的,不勉强做大,没有效益的企业就没有生命力,就是死路一条。
  “做精存量 做强增量 持续创新 是推动转型升级的根本所在”
  中国工业报:在新版“321”战略中,您特别强调要夯实三大抓手,即做精存量、做强增量,持续创新,确保集团实现质量效益型发展,对此该如何解读?
  王玉祥:没错,这次战略修订最重要的内容就体现在“三大抓手”上,这是我们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切实提升质量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做精存量是生存的需要,基本思路是主要产品升级换代,企业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具体措施包括,对存量产业进行收缩、整合,打造若干核心业务;退出一批多年不分红、不盈利,且对主业无支撑作用的参股企业,同时把集团的有效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做强增量,是跟上世界先进企业发展潮流的需要,也是带动存量转型升级的需要,将瞄准新生的、具有带动性且市场广大的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投资项目选择上,要遵循“先有市场、后建工厂”的原则,选择具有引领意义的示范项目,进而带动存量,体现产业升级。
  持续创新,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根本所在,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方面要通过内部流程再造,走自主研发、联合研发、技术引进之路,构建产学研一体的技术创新载体;同时还要敢于“跳出机电看机电”,不为现有的主营业务所束缚,去发现可能参与的新产业。为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集团计划从今年开始把研发考核放在仅次于利润的第二位,以引导企业技术投入。
  “做企业不是轰轰烈烈 而是要耐得住寂寞 把它当成一种责任”
  中国工业报:在您的职业生涯中,有20多年是在装备工业的国家队企业二重,从车间工人一直做到企业高管,后又就职于地方经信委和国资委等政府部门,如今来到重庆机电可能有一种回归装备工业、回归企业的感觉。这种从微观到宏观、再到微观的历练,是否会成为一种比较优势?
  王玉祥:可以说,没有大企业的经历,就不知道什么叫“中国装备”。我从工人做起,深知职工的艰辛和企业发展的不易,这些经历也是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后来到管理部门工作,对宏观经济的理解得到了提升。两者结合对于我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从事微观经济一定要熟悉宏观形势,拥有自己对大势的研判和见解。
  我一直奉行一个信念,做企业不是轰轰烈烈,而是要耐得住寂寞,当成一种责任,我想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把重庆机电当成我自己的企业来做,这也是我的使命。

王玉祥档案
  王玉祥,1961年9月生于辽宁抚顺,198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重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高级政工师。
  从1979年参加工作至今,王玉祥就与二重有着解不开的渊源。1979年12月,王玉祥正式成为中国第二重型机械厂三金工车间工人,此后先后担任重机分厂团委书记、副厂长、厂长等职。
  2000年开始,王玉祥担任二重集团纪委书记兼德阳重工园区党委书记,期间挂职于重庆市委企业工作委员会副书记、重庆市国资委党委副书记。
  从2004年4月到2009年6月,王玉祥任职重庆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2009年6月至2013年4月,王玉祥担任重庆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2013年4月至今,王玉祥正式出任重庆机电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作者:wy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