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中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年,同时也是《中国制造2025》全面实施的一年。以智能制造带动和引领中国工业的创新,激发活力和增强动力,已经成为振兴实体经济的着力点。青岛,这座以海洋经济闻名的“东方威尼斯”,在改革的大潮中,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永立潮头。
2016年对于青岛市来说是值得铭记的一年,因为这一年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青岛却力破困局,实现了经济发展的逆势增长,经济总量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一举成为全国第十二个经济总量过万亿的城市。
产业集聚推动实体经济换档升级
回顾2016年,青岛工业发展万象更新。
这一年,青岛市委、市政府根据实际状况,制定并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瓈劇毙卸桨福氏绕舳硕垦睾5厍婺W畲蟮睦掀笠蛋崆ㄐ卸婕?00多亿元资产共110户市区老企业悉数搬离主城区,定向迁入郊区县的产业集聚区,以往的高能耗、高污染、低利润的企业借此机会实现全方位的转型升级,青岛钢铁、海晶化工、双桃精化、青岛碱业、青岛重工等一批老企业搬迁到新厂后获得新生,新上设备占比平均超过95%,不少企业使用的新装备比例达到100%。
此外,青岛市还将原有100余个分散的园区整合、扩容、提升为董家口循环经济区、平度新河化学工业园区、莱西姜山轻工业园区、即墨汽车及零部件等50个工业产业集聚区。集体搬迁不仅老企业被激活,更带动了新工业集聚区的发展。在青岛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之下,青岛市产业聚集区的产值占比由49.16%提升到去年的65%以上。
2016年全市50个工业集聚区完成工业产值11480亿元,同比增6.9%,30个集聚区产值过百亿元。其中,黄岛家电电子产业集聚区更是实现了青岛市千亿级集聚区零的突破。
建立产业集聚区,发挥集聚效应,是发展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的有力支撑,也是青岛推动实体经济换挡升级的又一法宝。近年来,青岛市委、市政府把50个工业产业集聚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引擎和新增长极,促进全市工业产业集聚度持续提升。在青岛城阳区棘洪滩,曾经荒芜的盐碱地,如今已集聚中车四方、庞巴迪等100多家整车装备及零配件配套企业,闻名遐迩的“动车小镇”呼之欲出。
千亿级产业链拉动工业争胜全国
青岛制造固然有独特基因,但更得益于改革开放。多年来,青岛凭借雄厚的工业基础,陆续培育了海尔、海信、青岛啤酒等一批知名企业,但与同类城市相比仍存在经济总量不够大、产品层级不够高等问题。为此,青岛市委、市政府自2012年起先后出台了《青岛市工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和《加快发展工业10条千亿级产业链的实施意见》。
2012年,青岛提出打造家电、石化、服装、食品、机械装备、橡胶、汽车、轨道交通、船舶海工、电子信息十大工业千亿级产业链,力图构建特色鲜明、产业集聚、链式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以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而今,十大千亿级产业链已硕果累累:2016年,青岛市十大工业千亿级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3840.2亿元,同比增长6.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75.7%,成为青岛制造业争胜全国的利器。在十大千亿级产业链的带动下,青岛工业整体提升,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800多家,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1.7万亿元,在同类城市中排在前三位。
轨道交通领衔高端制造转型。今年春运中,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投入动车组1009列、1144组,覆盖全国90%以上的高铁线路,青岛实至名归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高铁心脏”。据统计,全国60%的高速动车、25%的城轨地铁都是青岛造,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正是青岛推广的十条千亿级产业链之一。
“市场需求在不断变化,而且难以捕捉,如同射击场上的移动靶,而企业满足市场需求就像在打靶。只有具备行业领先的创新能力和全谱系的产品研制能力,才能精准地击中一个又一个移动靶。”中车四方股份公司总经理马云双用这样的比喻,来揭示企业高端定制、行业领先的底气由来。
汽车产业链成为后起之秀。近期,中国最大的重型汽车生产企业中国重汽,将投资15亿元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建设新能源商用车项目,全部达产后,年产商用车将达2000辆,产值18亿元。陆续建成投产的北汽、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项目,将成为青岛市的汽车产业链上新的增长点。从整个青岛来看,汽车产业链作为后起之秀,潜力无限。
一汽大众(青岛)华东生产基地相关负责人向中国工业报记者表示,“预计到2018年初,主机厂将实现全面投产”,主机厂的顺利建设将倒逼30家核心零部件企业加快投产步伐。目前,已经有23家汽车核心零部件企业扎堆落户即墨,并将围绕一汽大众开展生产业务,给一汽大众乘用车提供零部件,进一步完善青岛汽车产业链。
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进入竞速时代
2016年,青岛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4004.5亿元,同比增长13.3%。在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的带动下,青岛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青岛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最年轻的一员,2016年呈现爆发性增长,完成产值21.1亿元,较2015年翻两番。目前,青岛市有青岛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和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两家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比亚迪汽车加快推进新能源纯电动乘用车项目,建成后将是山东省内惟一的比亚迪纯电动客车生产基地、出口基地,以及电动货车、物流车、中巴车等车型的生产基地,全年将完成产值15亿元,目前投资3.5亿元的二期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北汽新能源汽车一期项目在莱西投产运行;二期已开工建设,预计2018年投入生产。
新一代信息产业规模仅次于高端装备制造业。依托国家(青岛)通信产业园、青岛软件科技城、西海岸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园3个新一代信息产业园区,青岛市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物联网、云计算、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等产业,努力建设国内知名的互联网工业城市和国家北方数据中心。
2016年,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完成产值624.7亿元,同比增长14.7%,占规模以上战略新兴产业产值比重的16.7%,产业呈现明显的先发优势。目前,青岛已获批海洋新材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特色产业石墨烯国家火炬基地,设立国内首支石墨烯天使投资基金,成功举办2016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
2016年,以海洋生物医药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为依托,以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为突破口,青岛市做强生物制品、生物工程设备制造、生物技术应用等产业,提升生物产业集约、集聚发展水平。统计数据显示,全年55户生物产业企业,完成产值25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的6.7%,同比增长16.7%。目前,青岛市黄岛海洋生物产业园、青岛蓝色生物医药科技园等6个生物产业特色园区建设成效显现,明月海藻、东丽医疗科技、康原药业、国海生物等一大批优质生物企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高端原料药、药用辅料、海藻深加工、诊断试剂、基因工程药物、干细胞等领域均保持国内领先优势。
中国工业报记者了解到,青岛2016年总投资1683亿元的150个超亿元的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其中,在建129个,开工率为86%;竣工(投产)项目43个,竣工率为28.7%;实际完成投资354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61%。完成投资超过10亿元的有7个区市:即墨市、黄岛区、莱西市、高新区、胶州市、平度市和城阳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为全面落实“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夯实了基础。
创新驱动转调交出满意答卷
创新,是贯穿2016年青岛经济发展的关键词。2016年1~11月,青岛市发明专利授权5894件,同比增长29.7%,增幅居副省级城市首位,PCT国际专利申请588件,首次跃居副省级城市第三,占全省61.4%;技术交易额持续增长,并首次突破百亿元,达到104亿元;青岛创客大街、五四创客城、盘谷创客空间等12个创业街区已建成并投入运营,完成年计划的120%;建成众创空间136家,完成年计划的136%;政策性扶持创业3.45万人,完成年计划的345%。
在当前形势下,注重创新才能求得发展。作为全国惟一同时承担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和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任务的城市,青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打造“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截至2016年年底,青岛市已拥有7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重点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1家。
2016年,青岛市全面启动了创新中心的建设。高端创新资源集聚,重点围绕中科系、高校系、企业系、国际系四条主线,引进和集聚高端研发机构。目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大等知名高校均在青岛设立了研究院。
据了解,目前青岛市已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在智慧海洋、5G等领域开展合作,依托中电科仪器仪表公司打造世界一流产业基地;与中船重工集团在深海装备、邮轮建造等领域深化合作,打造海工装备研发高地;与哈工大及乌克兰国家技术科学院签约共建青岛技术交流中心,并成功举办鳌山欧亚科技论坛、阿斯图年会、青岛国际技术转移大会等系列活动。
同时,加强人才(团队)引进力度。出台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办法,打造科技创新人才高地。梳理建立拟引进高端人才团队台账,涉及高端人才65人。推进肿瘤精准医学、锂离子电池、石墨烯等顶尖人才(团队)引进,目前锂离子动力和储能电池、肿瘤精准医学等首批两个团队已落地,其他团队引进正在有序推进。
加速推进创新重点项目建设。组织实施2294个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研发。国家海洋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实验楼主体封顶;海检集团正式加入中国检验检测联盟;组建中国海洋设备检验检测联盟等。
图为位于青岛莱西的北汽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整车下线场景。
图为青岛海西重机海工服务平台建造厂区鸟瞰图。
图为青岛制造的高寒抗风沙高速动车组。
图为坐落在即墨鳌山湾畔的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容纳了17个国字号重大科研平台。(图片均由青岛市委宣传部提供)
相关报道
青岛首次入驻万亿城市俱乐部
在各地两会密集召开期间,南京、青岛两市分别宣布,2016年GDP突破万亿元。至此,进入GDP万亿俱乐部的城市增至12个。
根据青岛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6年,青岛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0011.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9%。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71.01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160.67亿元,增长6.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479.61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4.7%。
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4004.5亿元,同比增长13.3%。在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的带动下,青岛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多点开花、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3741.9亿元,同比增长12.7%,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5.6个百分点,产值占规模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0.5%,比去年同期提升0.35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为3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62.6亿元,同比增长23.3%。2016年,青岛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880.2亿元,同比增长16.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61.0亿元,同比增长15.3%;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19.2亿元,同比增长28.2%。
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青岛的前沿和高端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服务业、海洋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稳定以及拉动作用。由于坚持蓝色高端新兴导向,推动经济增长由传统拉动向新兴拉动转变,近年来青岛市的产业结构得到了持续的优化升级。“高成长产业的拉动作用,使青岛的经济发展呈现稳定良好的态势,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近年来青岛市转方式调结构的初步成果。”中共青岛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程国有教授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后记
以研制大国重器为己任
作为东部沿海的青岛,在新常态下以全新的姿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各项措施,在这一轮宏观经济的下行周期中,青岛能够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对制造业早抓、早调、早转,实现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在发展制造业的过程中,青岛市以研发、制造大国重器为己任:围绕国家海洋权益,大力发展深远海大型海工装备,使我国海洋平台屹立于南海;围绕中国高铁,大力发展先进轨道交通,让青岛高铁奔驰于全球。
“青岛制造”最重要的实力,是在国家战略与全球产业链中的准确定位,科学的城市空间布局以及国家利益为先的责任担当。
围绕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重要支点的定位,青岛在国民经济布局和全球产业分工中寻找青岛制造的城市定位和产业定位;在“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的前提下,推动国家定位与本土优势的有机结合。相信在“十三五”期间,“青岛制造”的实力将日益雄厚;“青岛制造”的名片也将愈擦愈亮。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