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摘自《人民政协报》中对全国政协委员、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副书记黄淑和的专访。
“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应当说都是我们的民族企业,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两根重要支柱。虽说中国经济块头很大,但在顶尖跨国公司的行列里,我国企业的分量还非常轻。国企和民企谁能做成世界一流企业,我们就应支持谁,为它鼓掌,这是中国的骄傲。立足全球化的大背景,各种新技术新变化层出不穷,我们一定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我国企业适应和参与国际竞争出谋划策并提供支持,重要的是行动,而不是争论。”5月28日,一向低调的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副书记黄淑和讲出了心里话。
在黄淑和看来,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不仅是发展趋势,而且被大量实践证明。比如造船行业,2011年,中船重工向非公企业采购中间产品及服务金额高达262.95亿元,约占中船重工中间产品及服务采购总额的29%。高速铁路建设的主体是国有大型企业,但仅为中国南车配套的民营企业就有上千家,每年采购额多达100亿元。中央企业与民营企业以产权为纽带进行重组整合,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中国建材集团通过资本运营、联合重组,与众多民营企业共同组建南方水泥集团,实施规范管理,统一质量标准,加强行业协同,改变了浙江水泥市场无序竞争的状况,结束了数年全行业亏损的局面。国药集团引入战略投资者复星医药共同设立国药控股公司,企业经营机制进一步转换,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现已成为国内医药流通第一品牌。
善于思考的黄淑和向记者讲述了国企民企融合发展的八条途径:一是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把国企调到应该干和能干好的地方,为民企发展留出更大空间;二是进一步深化国企股权多元化改革,加快推进国企整体上市,以此吸纳更多民营资本参与国企改制重组,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三是双方进一步加强产业链分工协作,在上下游领域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形成综合配套的发展能力和互相支撑的发展体系,以此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产业集群;四是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退出的国资通过产权市场进行公开挂牌转让,民企通过市场化手段并购国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五是加强双方的智力合作,优秀的民企老板可以担任国企外部董事,国企高管也可担任民企的独立董事,通过管理人员的双向交流学习对方优点,并以此完善国企民企的公司治理结构;六是加强双方的境外合作,国企实力强,但国外盯得紧,民企机制活,易拿项目,双方联手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七是加强双方的技术合作,同一行业的国企和民企在发展中碰到难以解决的技术瓶颈,可联合组成经济实体和研发团队寻求突破,共同申请国家专项资金,共享技术开发成果;八是国外跨国公司已在不少领域垄断和控制了中国市场,同一行业的国企和民企应该共同努力,打破这种不利于竞争的垄断和控制。
崇尚实干的黄淑和总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国企与民企最好以更开阔的世界眼光看待彼此,少一些相互指责,多一些相互合作,双方各有长处,应该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取长补短、合作共赢,早一天打造出我国的世界级民族品牌和著名跨国公司。”
——摘自6月4日《人民政协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