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镇西湖村,328国道旁的乡村直播驿站内,杨美玲正对着镜头与网友热聊,介绍着绿杨春茶、高邮双黄蛋等本地特产。镜头前的她语气亲切、笑容明快,很难让人想到,这位“新农人”曾是深耕媒体行业多年的老记者。自2022年返乡以来,她用两年筹备、一年实践,打造出一个乡村直播助农样板——开播两月涨粉过万,第三个月开始推动本土特色产品宣传,销售额突破6万余元,这不仅让扬州特色农产品走出乡野,更以“宣传为主、带货为辅”的模式,探索出“直播+产业+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返乡初心:从“记录者”到“实践者”的情怀转身
“家乡发展太需要年轻人了。”这是杨美玲返乡的核心动因。作为西湖村本地人,2022年,为陪伴独居的母亲,也为回应内心对家乡的牵挂,她放弃了城市里轻松盈利的电商生意,毅然回到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疫情期间的一段经历,更让她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当时全村老人因不会操作核酸采集码手足无措,被困家中的她主动请缨,为全村老人登记信息、打印二维码,“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农村不仅缺产业,更缺愿意扎根的年轻人”。
媒体从业经历赋予了她敏锐的行业嗅觉。在扬州电视台的工作时光,让她对传播规律、热点趋势了如指掌,也让她早早预判到农业领域的发展潜力。“当时江苏省在鼓励乡村电商,但缺乏专业引导,效果未达预期。”带着媒体人的专业素养和对家乡的情怀,杨美玲决定将传播优势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我想把所学的东西,用在乡亲们最需要的地方”。返乡之路并非坦途。朋友的不解、“没人没钱没资源”的困境、初期村民的质疑,都曾让她举步维艰。但杨美玲始终坚信,农村的发展需要新鲜血液注入,“既然回来了,就要为家乡做点实事,对得起父老乡亲的期待”。

直播助农:以“严标准”筑牢产业根基
“产品不添加科技与狠活,才能对得起粉丝们的信任。”这句朴实的话,是杨美玲选品的底线。
由于村内产业基础薄弱,她将选品范围扩大到整个扬州地区。无论是绿杨春茶、宝应藕粉、扬州狮子头,还是宜陵蜂蜜,每一款产品都必须经过实地考察、资质核验、检测报告审核三道程序。她宁可不卖,也绝不让“问题产品”进入直播间。
在运营模式上,她摒弃生硬的“纯带货”套路,采用“宣传为主、带货为辅”的策略。直播中,她更像一个讲故事的人,聊乡情、讲产业、谈文化,“上车两分钟,下车继续唠家常”。这种真诚的风格,让她的直播间单场最高观看量突破10万人次。
同时,她注重团队共建,免费培训返乡青年、宝妈群体学习直播技能。一位年轻人通过她的指导,一个月收入超过4万元;多位村民从“直播小白”成长为能独立运营账号的“新农人”。“我希望通过孵化平台,让更多乡亲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党建赋能:政企协同破解发展难题
“如果没有村书记的支持,直播驿站很难顺利落地。”杨美玲坦言。
在村党总支的牵线搭桥下,从场地协调到资源对接,直播项目一路“绿灯”。如今,驿站门口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标牌,成了村里的一道风景线。
她坚持正能量导向——不投流、不搞低俗内容,坚持用镜头讲好家乡故事。她还主动承担宜陵镇官方账号的运营,为家乡文旅与产业免费宣传。
政企合作的探索也在深化:她即将与网信办合作筹备户外实景助农直播,将扬州的风光、非遗文化、乡镇特色搬进镜头;同时积极对接江都供销社,推动供应链协同发展,实现“强供应链+强传播力”的双赢格局。
困境与呼吁:期待政策护航新农人成长
尽管成绩斐然,杨美玲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本村缺乏特色产业支撑,导致选品依赖外部区域;土地政策限制严格,想引进网红农作物、打造文旅体验区却难以落地;资金、人才短缺,村集体参与经营的模式缺乏政策依据,“想干不敢干、想做没支持”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
对此,她呼吁相关部门能给予新农人更精准的支持:“一是人才支持,希望有专业团队能指导我们优化运营;二是资金扶持,减轻前期投入压力;三是政策松绑,能因村制宜制定规则,让乡村产业发展有更多空间;四是资源对接,帮助我们链接更多优质产业链资源。”
她还提出创新思路,建议村集体注册公司实行市场化运营,通过村民参股、管理股激励等方式,既规避风险,又能调动各方积极性,“乡村振兴不是一个人的战斗,需要集体发力、抱团发展”
从媒体人到新农人,杨美玲用直播架起了乡村与市场的桥梁,用情怀点亮了乡村振兴的希望。她的实践证明,新农人的价值不仅在于带来新产业、新流量,更在于用新思维、新方法激活乡村的内生动力。正如她所说:“农村有广阔的天地,只要肯扎根、敢创新,就能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跑出好成绩。”未来,随着政策支持的落地、产业生态的完善,这位乡村直播“领头雁”必将带领西湖村踏出一条更具特色的兴农之路。(建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