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级书记”抓电商,青龙“栗”量撬动振兴路

©原创 发表时间:2025-11-04 08:43
分享到:

通讯员 伊佳蓓 中国工业报记者 邢丹

走进青龙满族自治县花果山村,正值金秋,电商服务站里的主播正紧锣密鼓地向镜头介绍板栗产品;不远处的香菇产业园内,“银龄专家”正指导农户调控温湿度,村民们脸上满是丰收的笑意。作为教育部定点帮扶38年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近年来,青龙以教育、科技、电商等七大核心工作为抓手,破解“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制约,让曾经“好货藏深山”的乡村蜕变成了产业旺、人才聚、百姓富的振兴样板。

对此,教育部驻青龙挂职副县长主任许旭轩表示,挂职团队会同人教社、阿里巴巴、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形成工作合力,持续开展科技助农、产业兴农、人才兴农,不断推动青龙乡村振兴事业发展;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带动教学教研、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师资水平等,助力青龙教育高质量提升。

锚定核心定位,筑牢帮扶“压舱石”

千年奚族古国,百年满清县邑,青龙悠久的历史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世界板栗看燕山,燕山板栗看青龙”的青龙“栗”质,累累硕果挂在树梢,却又形成了藏在深山人不识的现实困扰——板栗熟了堆在院里落灰,小米收了只能在村口小集市论斤卖,农户忙活大半年,腰包却始终鼓不起来。

“甜蜜负担”如何化为“民生春雨”?转机始于在教育部帮扶下,青龙县委县政府构建的“三级书记抓电商”机制,县委书记牵头挂帅,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把村里事当成自家事,从政策制定到落地执行,层层压实,形成了全县上下一盘棋的电商发展格局。

不仅如此,青龙县深度织密电商服务网络,依托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成1个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4个乡镇服务中心,打造村级电商服务站396个,让大山里的农户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网货包装、直播培训、物流对接等全链条服务。

如今,曾经“藏在深闺”的农货,正通过村级服务站的电脑屏幕,源源不断销往全国各地,成为万千网民手里的“香饽饽”。

构建赋能矩阵,激活振兴“动力源”

如果青龙县是一艘远航的船,那么科技、教育、人才就是推动船行的“三股劲”——科技船桨乘风破浪,教育罗盘指引方向,人才风势扬帆起航,三者协同发力,才能让这艘大船行得稳、走得远。

科技的船桨,划开了传统农业的“旧圈子”。青龙牵手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让科研智慧不再局限于一方实验桌,而是走进了田间地头,真正地实践在祖国大地上。板栗产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青龙设立实验站,借此推广“板栗树郁闭园改造”技术,30余万亩板栗林亩产提升三成,累计增产增效超1亿元;江南大学指导香菇产业园实现“菌棒配制-接种-栽培”全流程标准化、智能化,散户种菇的技术风险降了,菌棒成活率却提至95%以上,曾经“看天吃饭”的农户,如今靠着科技稳稳增收,真正乘上了时代发展的快车。

教育的罗盘,为乡村振兴校准了方向。青龙坚持“乡村教育+教育振兴乡村”双轮驱动,在义务教育阶段创新“大校带小校”模式,13所偏远教学点的孩子吃上了寄宿制学校配送的营养餐;中职教育与20余家企业开展订单培养,青龙职教中心的无人机操作、电商运营等专业,每年向京津冀输送400余名技能人才,就业率达98%以上;同时,“银龄专家”计划邀请60位高校退休专家,穿梭在田间地头、企业车间,为板栗种植、电商直播等提供“点对点”指导,让“银发智慧”点亮乡村振兴路。

人才的风势,鼓起了产业发展的船帆。除银龄专家外,青龙还开展了“创业青燕归巢”计划,吸引大学生返乡做电商,实施“3581”人才计划,3年引进100名高层次人才、聘请60名银龄顾问,为产业发展出点子、解难题。如今,在青龙县的田间地头,既有经验丰富的老专家,也有敢闯敢试的年轻人,这样人才扎堆的景象,充分展现了青龙蓬勃的生命力。

如今在各方共同发力下,这三股磅礴力量在青龙的山野间交织成网,不仅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发展瓶颈,更让乡村振兴有了持续向前的硬核支撑。曾经的发展短板转化为了如今的竞争优势,为深山山寨的振兴之路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后续产业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点燃产业引擎,打通产销“快车道”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是农民增收的关键。为引领板栗产业‘弯道超车’,我们向上建立绿色标准化示范基地,保障优质原料供应,向下延伸食品、文化、观光等多元化经营,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青龙满族自治县委书记李耀滨这样说,点出了青龙产业快速振兴发展的内核。

在青龙,产业振兴不是单点冒头,而是串珠成链——从田间的一颗栗、一朵菇,到车间里的一罐酱、一瓶汁,再到消费者手中的一份特产、一次文旅体验,一条种得好、加工精、卖得火的农产品全链条让它们实现了真正的身价倍增。

青龙围绕“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思路,点燃特色产业燃料,让农特产品从“初级品”变身“俏年货”,打通产销全链条快车道。在产业链延伸上,青龙推动农产品“深加工升级”,百峰贸易有限公司从以前单一的“收栗子卖栗子”升级为生产板栗仁、板栗糕点的深加工企业,年销售额超1亿元,还带动2200名村民就业;全县建成12个特色农产业深加工产业集群,安梨汁、中药饮片、苹果木醋液等产品琳琅满目,农产品附加值提升3倍以上,曾经不值钱的山野货,成了带动农户增收的金疙瘩。

而多维度销售渠道拓展才是让青龙山货真正实现“卖得火”的流通魔法。青龙玩转“线上+线下”双阵地:线上搭建“满意青龙”区域公用品牌,入驻盒马鲜生、天猫等平台,走进了家喻户晓级头部主播的直播间,2024年全县网络零售额达26亿元,4000家电商主体让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线下建成都源湖电商物流产业园,打造“1+1+24+396”三级物流体系,1公斤以下快递资费从5远降至2元,农产品出港量占快递总量60%以上,当天采摘的香菇、板栗,24小时就能送到全国消费者们手中。

“现在每天订单不断,直播带货、打包发货是常态。少了中间环节,收益更好。”肖营子镇五指山村青龙文兴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韩文亮介绍道。此外,青龙开拓赛道,融合文旅,祖山镇花厂峪村以“红色旅游+板栗美食”吸引游客,官场乡借梨花节开展淘宝云直播,单场活动在线观看超100万人次,让“赏景、品果、购特产”成为乡村经济新增长点,“一次游玩,两次消费”成了常态。

夯实制度根基,撑起长效“保护伞”

乡村振兴不是一阵风,要想走得远,就得有长效机制托底。青龙从政策保障、协作联动、考核激励三个维度,织就“制度防护网”,让乡村振兴的成果能巩固、可持续。

政策是“压舱石”,给发展吃下定心丸。青龙不搞口头承诺,而是用实打实的文件筑基,先后出台《“三级书记”抓电商实施方案》明确各层级责任,《县域商业物流体系建设奖补方案》设立500余万元专项资金,对村级物流站点、电商企业给予补贴;为电商人才提供创业扶持、技能培训等政策支持,让企业敢干、农户敢闯。

协作是“黏合剂”,让多方力量拧成绳。青龙创新“政府+企业+高校+农户”四方协作模式,不搞单打独斗。在香菇产业中,龙头企业提供菌棒和技术指导,农户按要求种植,收获后企业统一收购,高校团队全程跟踪解决技术难题。这样一来,农户不用担心卖不出去,企业不用担心原料质量,高校的科研成果也有了落地场景,四方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

考核是“指挥棒”,让工作落地不跑偏。青龙将电商工作、产业发展纳入乡镇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以及村党支部“双述双评”考核,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同时,对表现突出的电商带头人、产业能手给予表彰奖励,段书兰、韩文亮等30余名电商创业典型成了村民眼中的致富榜样,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越来越多的农户参与进来。如今,各乡镇、各村都把电商发展、产业振兴当成“重点事”,再也没有“干与不干一个样”的情况。每天晚上,村民们的“电商顾问”韩文亮听见从各家各户传来的直播的声音,心中都是无限的满足——当年一根网线撬动一个村庄的梦想真真切切地落地生根,在这片亲切的土地上开出了别样的花朵。

“稻丰堆满小洋楼,醉了山欢水秀。”如今的青龙板栗满枝、香菇飘香,电商直播间里热闹非凡,物流货车穿梭山间,曾经的“深山苗寨”真正开拓了自己的振兴坦途,青龙县的未来也正像青龙腾飞,翱翔在中国梦的宏图之中。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