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凝聚团结心,共绘同心圆!蒙自市水田乡以共建理事会谱写民族团结新篇章

©原创 发表时间:2025-11-03 08:26
分享到:

在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水田乡,民族团结并非抽象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生产生活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水田乡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以创建共建理事会为关键支点,通过深化交往、交流、交融、共享,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乡间沃土,让各民族同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同描绘出一幅和谐发展的美丽画卷。

同心协力促“交融”,构建责任与利益共同体

面对挑战共担责任,是凝聚民族情感最坚实的纽带。9月中旬,水田社区一段因连续降雨冲毁的道路和农田,曾给各族群众出行和生产带来不便。关键时刻,水田社区理事会迅速行动,不再是“各扫门前雪”,而是积极引导和组织受灾区域的汉族、苗族、彝族等各族群众,共同投工投劳,并肩抢修。在挥洒汗水的过程中,大家不分彼此,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守护家园,在防汛减灾一线极大地强化了各族群众“我们是一家人”的归属感与责任感,将共同利益和责任紧密联结。

常态互动促“交往”,搭建理解与信任的桥梁

真挚的感情,源于持续的交往与深入的了解。鲁嘎村委会理事会将议事协商作为常态化交流平台。在商议村内公共事务、解决邻里纠纷的过程中,不同民族同胞从最初的“点头之交”,逐渐转变成为了共同目标一起想办法、出主意的“兄弟姐妹”和“战友”。通过频繁的接触与沟通,各族群众增进了对彼此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现实关切的深度理解,有效消除了因陌生而产生的隔阂与误解,筑起了牢固的互信基础。

成功经验促“共享”,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成员

民族团结离不开坚实的发展基础。斜坡村委会理事会在推动产业发展中注重成果共享。当湾田村的桑蚕养殖取得成功后,理事会并不是让经验局限于一地一村一族,而是主动搭建交流平台,将成功的养殖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渠道,通过理事会网络在全乡适宜推广的村组进行共享。这种无私的传授与带动,放大了发展模式的示范效应,让更多各族群众从中受益,真切感受到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实惠。

文化共赏促“交流”,滋养美美与共的精神家园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和睦之魂。鲁嘎村理事会深谙此道,积极牵头组织各类民族文化活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鼓励并组织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到本地特色非遗“跳掌舞”的学习与展演中。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本民族文化的展示,更是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欣赏与借鉴。各族群众在欢快的歌舞中互动,在文化的浸润中交流,形成了文化上相互尊重、情感上相互亲近的浓厚氛围,共同滋养着水田乡多元一体、和谐共生的精神家园。

嵌入治理促“融合”,将团结融入日常见行见效

水田乡各村(社区)共建理事会本身便是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民族团结的具体要求,如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共享”等,明确嵌入到理事会的章程、议事规则和年度工作计划中,使得促进民族团结不再是额外附加的“活动”“任务”,而是理事会日常议事、决策、执行的内在要求与核心内容。这种制度化的安排,确保了民族团结工作常态化、长效化,让维护团结、促进和谐成为每一位理事和参与群众的行动自觉。在化解征地拆迁等历史遗留问题过程中,嘎马底村理事会不断健全议事协商机制,线上+线下、科技赋能+田间地头齐头并进,邻里纠纷少了,各族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如今的水田乡,通过共建理事会这一有效载体,各民族同胞在共治共享中情感越来越亲,在互帮互助中纽带越来越紧。全乡上下正持续将理事会的“小平台”打造成为凝聚民族团结合力的“大舞台”,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水田乡常开长盛,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中共蒙自市水田乡委员会李绍明、郑应超)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