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由中交三航局设计建造的全球首个海风直联海底数据中心示范项目在上海临港宣布落成。
该项目是全球首个“海上风电+海底数据中心”一体化工程,标志着我国海洋能源与数字基础设施融合发展迈出关键一步。三航局港湾院凭借海洋工程专业设计能力为临港数据中心的高效建造、安全施工保驾护航。
项目主体结构包含上部组块、导管架、数据舱以及钢管桩四大部分,数据中心整体高约96米、总重约1950吨,对设计工作提出了极高挑战。
港湾院设计团队综合考虑上海临港风电场风浪大、泥沙多等不利因素,结合舾装、管道、暖通和消防多种工艺,将各功能组块协调搭建,首创了具有造价低、安全系数高、功能多、结构轻盈等特点的“海底数据中心新型结构”,使得各组块之间的功能达到最优,突破性解决海底数据中心设计难题。

导管架:“斜腿”型导管架,可避免头重脚轻,增加基础稳定性
“安全、稳定是设计的前提。”港湾院设计团队将数据舱改用“圆筒立式结构”型,从内可以扩大数据舱的可使用面积,从外可以减少海浪拍击,提高结构在风浪中的整体稳定性。港湾院在数据中心的运输设计环节中,大胆设想,小心求证,针对海域条件进行研究,创新采用数据中心整体运输模式,在工厂完成整体的结构及舾装建造,到海上安装完毕即可投入使用,降低了海上安装调试的成本。
工期紧张是项目面临的另一大考验。“数据中心要9月30日交付,按建造期3个月算,我们设计、出图的时间只有两个多月。”在港湾院3月初的项目策划会上,设计团队演说工期。会后,团队成员迅速分工,分别负责数据中心不同部位,实现同步推进;同时与南通海洋公司保持密切沟通,提前对接施工细节,以备顺利开工。
“早出图一天,就能给建造施工多赢得一天时间。”抱着这一信念,团队成员加班加点,每3-5天出一版改进方案,反复迭代验算。终于在5月29日,圆满完成第一版完整图纸,为6月17日主体建造开工赢得了宝贵时间。设计图纸完成后,团队并未松懈。“我们设计主要是基于已有经验和海洋环境等综合因素考虑,但实际建造与图纸还是存在差别。”为了保障建造和施工高效开展,港湾院设计团队每周派遣技术骨干驻场轮班,在现场为施工方解决材料采购、节点建造等问题,不断优化方案。

数据舱:“圆筒立式结构”型数据舱,可提高结构在风浪中的整体稳定性
(港湾院此次对数据中心的整体设计还通过了法国船级社审查)
除此之外,港湾院还主动提供技术服务,提前评估数据中心建造的启东基地码头承载力情况,确保后期“庞然大物”妥当拼装;时刻关注数据舱施工,在每层搭载前多次复核吊装、吊点设计数据,保障平稳拼搭的同时不损坏主体结构;他们还主动参与稳桩平台设计,保障了钢管桩的精准沉桩,也为后续主体安装奠定良好基础。
在本次项目设计中,港湾院凭借“设计先行”的先发优势,将自主研发的超高强度混凝土和全生命健康检测系统应用在项目施工中,推广了“创新设计+创新成果”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为三航局重大项目落地提供技术支撑,更为其在绿色低碳领域深耕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通讯员 沈煦 王泽明)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