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钢铁行业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纵深推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面临深刻重构。10月23日,在第十五届中国钢铁年会上,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张晓刚表示,过去两年,中国钢铁工业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双碳”目标双重压力,进行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产品结构、技术创新、数智转型、低碳技术四大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奠定坚实基础。但与钢铁强国标准相比,仍存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高端产品不能满足制造业需求,尤其自主创新不足、低碳技术滞后、产业链韧性薄弱三大问题突出,制约新质生产力进一步释放。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分析,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来自自身硬实力,来自产业基础能力,归根结底来自科技创新。对中国钢铁行业来说,必须要做好“科技创新”这件大事,以更多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赢得竞争发展的主动权,为世界钢铁行业的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钢铁工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的深刻转型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技术应用模式变革、社会人口结构明显变化、“去全球化”国际政治格局演变等四大确定趋势,会对未来钢铁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世界钢铁协会总干事埃德温·巴松认为,钢铁行业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些大趋势,并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钢铁行业应对策略也将直接决定钢材作为产品与材料的未来市场地位。何文波表示,世界钢铁强国要从三个主要特征来衡量,一是影响力,二是自主性,三是贡献度。从这三个维度来看,钢铁科技创新仍面临不少难点和问题。这些问题和不足,正是中国钢铁未来努力的方向,一是继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二是要更加重视基础、机理研究和原始创新,三是切实推动创新协同。
我国正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强化科技创新、推动工艺设备更新、实施绿色低碳改造、加快数字化转型,实现行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中冶京诚党委书记、董事长韩冰表示,在此背景下,中国钢铁工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的深刻转型,先进材料自主化、工艺装备高端化、绿色低碳技术工程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已成为行业发展趋势。“这既是钢铁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更是工程公司重塑价值链、提升服务能级的重大机遇。”韩冰说。
实际上,以新质生产力助推钢铁科技强国建设,既是应对全球产业竞争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民族工业复兴的责任担当。“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以自身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在当前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我国钢铁行业正以工艺装备高端化为抓手,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质量升级。在这一进程中,科技创新始终是行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实验室的技术突破只有通过工程化落地,才能转化为可复制、具有经济性的工业化方案。”韩冰强调。
钢铁企业探索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努力做好三件事
钢铁行业长周期减量调结构的形势短期内不会根本改变,但同时,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也不会改变。在《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等政策引导下,我国钢铁行业正系统推进四大转型路径:扩大绿色原料使用,提升废钢资源循环比例;扩大绿色能源应用,加快氢能冶金规模化进程;扩大绿色工艺推广,突破低碳前沿技术;扩大绿色产品供给,完善绿色钢材认证与应用体系。“钢铁低碳转型不是单一技术的替换,而是涵盖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系统变革。”韩冰强调。
首钢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邱银富认为,“十五五”时期,我国仍是全球最大的钢铁消费市场,但是随着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持续壮大、未来产业加快布局,钢材消费将迎来新的结构性机遇。对此,张晓刚建议:一是继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支持企业建设创新平台,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二是继续加大钢铁企业基础材料科技研发投入,打造世界一流科技创新能力;三是建立碳效对标体系,构建全产业链低碳模式;四是加强钢铁产品与钢铁上下游产业需求对接,加快推进高端产品批量化生产;五是持续推进开放合作交流,集聚全球智力资源。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邱银富强调,“十五五”时期,钢铁企业探索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努力做好以下三件事:一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突破产业升级关键瓶颈。聚焦先进材料、低碳工艺、智能制造等关键领域,集中优势资源,强化协同攻关,力争在一批关键前沿技术上实现新突破,提升高端产品供给能力和价值创造水平。二是以数智赋能为“重要抓手”,激活生产运营效率潜能。将“AI(人工智能)+钢铁”作为数字化转型的主攻方向,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原料采购、生产制造、物流销售等环节的融合应用,提升协同效率和供应链一体化水平,实现生产更高效、管理更精细、市场响应更敏捷的系统性变革。三是以低碳发展为“战略导向”,构建绿色可持续产业生态。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贯通原料采购、生产加工、产品回收利用全流程,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链体系,推动钢铁行业发展模式由规模扩张向质效提升、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性转变。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