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王珊珊 吴晨
近日,英伟达CEO黄仁勋在出席城堡证券举办的全球市场展望活动时,与红杉资本合伙人布勒围绕人工智能的未来展开对谈。黄仁勋指出,人工智能正催生两大新兴市场——“代理式AI”与“物理AI”,这两个领域所代表的经济规模预计约100万亿美元。
“代理式AI”将作为数字劳动力融入企业体系,例如,英伟达所有软件工程师和芯片设计师已普遍使用代码生成工具Cursor辅助工作;而“物理AI”则通过增强现实劳动力发挥作用,如机器人出租车本质上就是一位“数字司机”。黄仁勋预测,未来AI将能嵌入到几乎所有移动物体中。
在谈及中国市场时,黄仁勋表示,由于美国出口管制,英伟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95%降到0%。他指出,美国相关政策导致其失去了全球最大市场之一。虽然美国希望赢得AI竞赛,但黄仁勋强调,损害中国的举措往往也会对美国自身造成冲击,甚至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在AI竞争中找到平衡
在对谈中,黄仁勋提出应回归的“第一性原理”:在AI乃至整个计算行业,开发者是核心,赢得开发者才能定义未来的平台。尽管英伟达为能创造被世界依赖的技术而自豪,但黄仁勋提醒道,中国拥有全球约50%的AI研究人员,他们素质出色且充满热情。从第一性原理来看,拒绝让这些庞大的研究群体基于美国技术构建AI,是一个战略错误。
他认为,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在“保持美国技术领先”与“确保全球(包括中国)开发建立在美国技术之上”之间取得平衡。这需要的不是非黑即白的粗暴切割,而是一种精细且能随时间动态调整的策略。
天津市多模态数据技术研究院院长刘澄在接受中国工业报采访时认为,对英伟达而言,失去全球最大的算力需求市场,错失的不仅是短期营收,更是参与中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迭代的机会;对中国市场而言,短期面临高端算力供给缺口,倒逼本土企业加速替代,形成“危机倒逼创新”的特殊产业环境。中国拥有全球约50%的AI研究人员,庞大的人才储备为国产芯片提供“应用反馈-技术迭代”的闭环。中国大模型在国产芯片上的稳定运行,标志着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已摆脱对美国技术的单一依赖。长期来看,算力芯片产业的竞争核心围绕“技术创新+生态协同”,而非地缘博弈。只有回归市场规律,通过开放协作整合跨国资源,才能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带动新一轮全球经济增长。
一位在美工作的人工智能专家接受中国工业报采访时表示,“就像当年Windows在中国默认盗版一样,他们肯定还是希望能够维持垄断地位。黄仁勋明白中国的人才储备很丰厚,封锁只会让中国自力更生,自主研发。”
“这一事件的本质,是美国将AI技术工具化、政治化的出口管制政策,陷入‘遏制对手却反噬自身’的悖论,暴露地缘博弈与技术生态开放性、市场全球性之间的不可调和的深层矛盾。”常信科技CEO葛林波对中国工业报表示。
前金融从业者、现深圳东风环境有限公司副总裁胡双对中国工业报表示,中国最前沿的人工智能公司和大模型实验室(如百度、阿里、字节跳动等)在开发类似于GPT-4的下一代大模型时,严重依赖英伟达的A100、H100等高端GPU集群。失去这些芯片的直接供给,意味着最顶尖的模型训练算力被"卡脖子",研发进程可能被迫放缓。成本飙升与供应链不稳定,英伟达芯片成为稀缺资源,推高采购和租赁成本。同时,企业难以进行长远的算力基础设施规划。
许可波折
在中美关税战的背景下,今年4月9日,美国政府正式通知英伟达,要求其向中国(包括香港和澳门)出口H20芯片必须事先取得出口许可,这意味着该型号芯片对华出口受到明确限制。
7月15日,英伟达官网一度发布消息称,公司已向美国政府提交恢复对华销售H20芯片的申请,并已获得美方将发放许可证的保证。英伟达表示,希望尽快启动发货流程。
7月,英伟达CEO黄仁勋在访华期间对媒体表示,英伟达作为一家高度全球化的企业,研发的技术受到各国需求,这为公司与各国政府之间的沟通创造了条件。他表示,多国政府希望更深入了解英伟达及其技术,探索如何借助这些技术造福本国人民,这为双方对话“打开了一扇门”。黄仁勋强调:“我越是向他们介绍我们的公司和技术,他们就越有可能制定出有利于自身国家的政策和法规。”
然而,英伟达H20的出口许可此后频生变数。
据《财经》报道,通过多位供应链人士了解到,保守计算,2024年,英伟达H20系列芯片在中国市场的出货量约为60万-80万枚。某主流国产AI芯片出货量约为30万-40万枚。也就是说,英伟达2024年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远超60%。
根据Omdia的2024年末报告显示,在英伟达Hopper系列芯片(包括H100、H200及特供中国市场的H20)的全球采购榜单中,最大买家分别是微软(48.5万枚)、字节跳动与腾讯(均采购23万枚)、Meta(22.4万枚)、亚马逊(19.6万枚)、xAI(19.6万枚)、谷歌(16.9万枚)。这一数据清晰表明,尽管面临出口管制,中国市场尤其是通过特供的H20芯片,仍是英伟达全球商业版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中国的各大云服务商(阿里云、腾讯云等)其高性能计算实例的核心正是英伟达芯片。芯片断供将直接影响其对外提供人工智能算力服务的质量和扩张能力,削弱其与国际云厂商(如AWS、Azure)竞争的实力。从自动驾驶、生物医药到金融科技,许多前沿科技领域都需要强大的人工智能算力。算力供给的收紧会波及这些行业的创新速度和应用落地。”胡双表示。
英伟达2025财年(约为2024年,英伟达的财年为每年1月末-次年1月末)报告显示,它在中国大陆(英伟达财报中的中国大陆市场含中国香港地区)收入171亿美元,同比增长66%。中国大陆地区在英伟达营收大盘中的占比为13.1%。美国出口管制导致英伟达中国大陆地区收入占比已连续三年下滑。
据《财经》报道,目前,英伟达在中国市场仍维持着庞大的本地工程师团队,进行深度投入。该团队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协助中国科技公司,在其合规的H20等芯片上优化适配通义、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以确保这些模型的性能能在英伟达硬件上得到充分发挥。
对此,葛林波表示,英伟达的处境,是全球化科技企业的缩影:它既想维持中国市场(投入庞大工程师团队,帮中国企业适配国产模型,贴合市场需求),又必须遵守美国政策(H20芯片许可反复波折,至今无合规出货途径)。这种矛盾本质是地缘博弈下,企业的全球化战略被强行撕裂——商业利益要求其扎根中国这一“第二大技术市场”,但政策要求其放弃市场,最终陷入“想投不敢投、想做不能做”的困局,反映出全球化企业在技术政治化浪潮中的生存危机。
葛林波分析,美国试图通过限制AI芯片出口,遏制中国AI发展,但直接代价是美国企业失去全球最大市场之一。其中国大陆收入占比连续三年下滑,即便2024年英伟达H20芯片曾有60万-80万枚出货量,但最终也因许可波折断供——这种“为了限制而放弃市场”的政策,本质是让企业为地缘目标买单,违背了“企业逐利、市场自由流动”的基本逻辑,长期将削弱美国科技企业的全球竞争力。AI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开发者生态”的全球性——谁能吸引全球开发者用其技术构建平台,谁才能长期保持领先。但美国政策却切断了中国50%AI研究人员与美技术的连接:一方面,中国是全球AI研究的核心力量,失去这部分开发者,英伟达等企业的技术生态会失去重要增长极;另一方面,强制割裂倒逼中国加速自主芯片替代(国产AI芯片已实现30万-40枚出货,寒武纪前25年前3季度实现净利润16亿),长期反而会打破美国在AI芯片领域的垄断,本质是违背“技术需要开放协作”的规律,用短期限制换长期隐患,反而动摇美国技术领先的根基。
然而,这种极致的压力,正在转化为强大的动力,推动中国科技产业走向一条更自主的道路。
胡双分析,首先,国产人工智能芯片将迎来"黄金窗口期"。英伟达的退出,为华为(升腾系列)、寒武纪、壁仞科技等国内芯片设计公司留下巨大的市场真空。下游客户从未像现在这样有强烈的动机去测试、采购和使用国产芯片。其次,国产芯片之前面临"有芯片,但生态和应用少"的困境。现在,它们获得了海量的真实场景测试机会,这对于发现漏洞、优化设计、加速迭代至关重要。最后,英伟达最深的护城河是其CUDA软件生态。以前,国内企业没有动力去迁移。现在,为了在国产芯片上运行,整个产业界和学术界都在积极开发替代方案,如华为的CANN、百度的帕德帕德等,虽然任重道远,但已迈出关键一步。从芯片设计、制造、封装到下游的服务器厂商、云服务商,正在被"逼着"形成一个更加紧密和自给的国内供应链体系。
在绝对算力短期内无法匹敌的情况下,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可能会更专注于算法优化、模型压缩、垂直行业应用落地等"软"创新,探索在有限算力下实现更高效率的路径。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