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水渠修完,地里的积水能顺当排走不?”“咱们农田的收成真能提高吗?会不会耽误今年的水稻种植?”施工队一进场,村民们就围上前来,你一言我一语,话语里满是对脚下田地的担忧和期待。

一航局五公司承建的曹妃甸区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是当地农业开发的“民生钥匙”,要将近两万亩的盐碱地改造成“丰收田”。开工之前,难题就摆到了项目团队面前:工期紧张、作业面广、协调难度大,更棘手的是,标准化的设计图纸往田间一铺,总跟复杂多变的实际地形“对不上榫”,如何让工程真正“接地气”,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道现实问题。
“群众的担忧,就是咱工程要解决的‘堵点’。”项目启动会上,总工刘冬一语中的,“盐碱地在老百姓脚下,改良还得听当地人的话,要让他们也参与到工程中来,借助农民的智慧,真正做到因地制宜。”

项目团队迅速开工、分头行动,一方面邀请熟悉当地田地的农户加入施工队伍,缓解施工人力不足问题;一方面带着图纸走进一座座农田,跟村民做调研、聊生产,持续优化施工方案。在柏各庄一农场,主管场长张永发与施工员一起站在图纸前仔细端详,粗糙的手指顺着水渠走向缓缓移动:“这处排水沟可能需要再深挖五公分,拐弯处要放缓些,否则急水容易冲垮田地……”随着他提出一个个建议,密密麻麻的修改标注很快爬满了纸边。

带着乡土气息的建议,在项目施工初期不断涌现,成了工程优化的“金点子”。一天清晨,三元村村支书孙德来揣着一卷被摩挲得发软的图纸走进临时办公室。“听说咱项目正向农民取经,我们村子也有些建议。”他把图纸往桌上一铺,食指戳在泵站标记上,“这几个要新建的泵站,高差跟农渠对不上,水可能送不进去。”又指着渠道末端:“这儿得加道闸门,不然雨季旱季不好控制水。”
“扎根土地,才能掌握‘田间实情’。”技术员陈雨在研讨会上感慨。当天晚上,办公室的灯亮到后半夜,设计团队围着修改稿讨论不断,打印机不停吐出新修订的图纸。水渠深度与走向、暗渠设计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工程施工更加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等新图纸送到村民手里,孙德来翻着看了一遍,笑着拍了拍陈雨的肩膀:“这下,水就能顺着咱们的心意流了。”

数月后,微风吹过改良后的田野,泛白的土地渐渐透出褐壤;纵横交错的水渠像大地的血脉,为农田注入源源活力。项目团队的“硬技术”与村民的“土经验”融在一起,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书写了一段“科技贴着土地走、人心跟着庄稼近”的生动故事。(通讯员 刘灿)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