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同比增长5.2%!中国经济韧性强劲,长期向好基本面未改

©原创 作者: 曹雅丽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10-22 15:26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历程很不平凡。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和内部困难较多的复杂局面,我国经济发展顶住压力,取得了难能可贵的发展成绩,经济运行持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展态势。”10月20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0150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4%,二季度增长5.2%,三季度增长4.8%。从环比看,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

增速温和回落   经济稳健态势未改

初步核算,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8%,增速比二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

上述新闻发言人指出,这主要是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结构调整压力较大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国际看,三季度以来,个别国家滥施关税冲击全球经贸秩序,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盛行,国际经贸增长不稳定不确定性加大,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关键期,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存在阵痛,一些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有待化解,部分行业增势减缓客观上影响经济增速回落。

“但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转型中的问题,我国经济从来都是在攻坚克难中不断发展壮大的。”他强调,尽管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经济稳中有进发展态势没有变。

他表示,三季度,我国经济总量达35.5万亿元,超过了全球第三大经济体2024年全年经济总量;核心CPI同比涨幅持续扩大,PPI降幅连续2个月收窄;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0%,外汇储备连续2个月增加;经济转型升级态势持续。实现全年目标仍有较多有利条件。

对于三季度GDP增速有所回落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海兵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历史角度看,三季度经济增速回落是一个常见现象。如统计近十年(2015-2024年)数据可以发现,其中有7年三季度经济增速都呈现回落趋势。因此,要保持“平常心”,重要的是理解背后的经济规律,特别是包括生产周期、库存周期、市场周期等周期性因素的影响。

他认为,从降幅角度看,三季度经济增速回落在预期范围之内。考虑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复杂外部环境以及显著超过许多发达经济体三季度经济增速的结果,回落0.4个百分点一方面可以充分表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在逆周期调节方面的精准性、有效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展现我国经济“稳”的基调、“韧”的特征没有改变这一基本事实。

“当然,也应该看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仍面临较多压力。如从结构角度看,工业增加值增速与服务业增加值增速的同步回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步下降等现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王海兵强调。

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高质量发展动能强劲

今年以来,各方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结构不断调优、新旧动能有序转换。

上述新闻发言人介绍,我国经济顶住压力、稳步前行,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总体平稳,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这一良好局面的背后,离不开宏观政策的主动作为和精准发力。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35.9%、16.7%;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动车组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9.8%、16.3%、8.6%;规模以上锂离子电池制造、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电机制造等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9.8%、22.9%、17.1%;新能源汽车、电动自行车、平板电脑等换新类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9.7%、27.1%、9.5%。

“从发展质量来看,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态势持续巩固。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显著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周密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这表明我国企业内生向好的动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企业正积极借助技术创新与应用,提升自身发展能级。这类企业往往也因此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强的竞争力。

对此,周密认为,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已形成良性互动:技术突破为经济注入新动力,而经济活力的提升又进一步激励企业投入研发创新。这种正向循环,正是中国工业与制造业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未来新质生产力发展将会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以及深度融合继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王海兵认为。

如在科技创新方面,围绕“陆”“海”“空”“天”“网”“人”等全领域的新技术的创新性投入以及一系列颠覆性成果的持续性涌现。在产业创新方面,数字产业、低碳产业、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服务消费业等领域的前瞻性布局将会迎来爆发式增长。在深度融合方面,以“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改造、转型与升级不仅会提升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水平,也会持续提升人工智能的技术市场规模与产业发展活力。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建翔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具有完备的产业体系、优质的人才资源等供给侧优势,也将为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提供坚实支撑,并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点,有效激发自主创新活力与产业升级动力,为经济增长打造更强劲的新引擎。

工业投资发挥主引擎作用   驱动产业提质增效

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71535亿元,同比下降0.5%;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

工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驱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前三季度,工业投资同比增长6.4%,拉动全部投资增长2.1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投资增长3.7%,制造业投资增长4.0%,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0个百分点。

“今年财政、金融等政策协同发力,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扎实推进,是拉动投资的重要支点。上述数据充分彰显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的持续赋能作用。”赵建翔说。

王海兵指出,从趋势角度看,工业投资在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会是拉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引擎。从结构角度看,受扩大内需、“两新”“两重”、培育新质生产力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积极影响,工业投资增长的重点正聚焦于与高品质产品供给、大规模设备更新、新技术广泛迭代等相关的领域。

“我国经济规模效应和完整产业链优势凸显,投资潜力充沛。无论是冶金、化工、机械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还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等新产业新动能加快培育,均蕴含着巨大投资机遇。”赵建翔则认为,随着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各类市场主体投资意愿将进一步提振,民间投资活力有望充分激发,新质生产力、新兴服务业、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持续加力,更好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但也应该看到,促进工业投资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方面,目前还存在许多堵点卡点。不仅如此,民间投资‘不敢投’‘不会投’‘不愿投’的现象也较为突出,导致2025年前三季度民间投资增速同比下降3.1%。”王海兵表示,要更加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真正让市场在促进民间投资的过程中发挥基础作用。

经济底盘坚实   长期向好基本面未改变

当前中国经济虽面临短期波动与外部挑战,但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未改变。随着发展基础持续夯实、新质生产力动能澎湃、宏观政策精准发力以及市场活力不断显现,实现全年预期目标依然拥有坚实支撑。

周密指出,三季度经济表现总体平稳,与前期相比未出现显著波动,部分变化主要受去年同期基数调整及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实施等外部因素影响。他强调,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并未改变,企稳向好的态势依然稳固。从消费、制造业到国际贸易,各领域均有望保持稳定增长。

“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问题不大。尽管未来两个月仍可能存在不确定因素,但年底通常具备经济韧性较强、发展需求旺盛等特点,对完成全年预期目标保持乐观。”周密认为。

上述新闻发言人也表示,展望下阶段,要坚持两点论,用好辩证法,既要看到经济发展依然面临不少风险挑战,更要看到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内在逻辑没有变,经济平稳运行的支撑条件也没有变,实现全年预期目标仍有较多有利条件。

从发展态势看,前三季度经济平稳增长为完成全年目标打下了较好基础。从发展动能看,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为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从发展支撑看,宏观政策持续显效将为经济平稳运行保驾护航。从先行指标和高频指标看,积极因素还在累积。9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2个月回升;10月上旬,流通领域一些重要工业品价格继续回升,有利于企业盈利状况改善。

“据有关部门测算,中秋和国庆假期国内出游8.88亿人次,群众体育赛事、演唱会、音乐节等人气十足,这些都彰显了我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该新闻发言人说。

“综上,实现全年预期目标有基础有支撑,但也需要付出艰苦努力。”该新闻发言人强调,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有效发挥各项政策效能,统筹好短期增长和中长期发展,推动新旧动能平稳转换,持续深化关键领域改革,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内生动能。


作者:曹雅丽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