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炳史册功成日,振兴乡村启新程。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最后一年、托底性帮扶攻坚年,是“十四五”与“十五五”承接之年、关键之年。驻村干部是乡村的“路由器”,转码传递政策信号,激发振兴动力满格。在这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关键环节,驻村干部当扎根乡村热土,筑起坚固屏障以守牢底线、激活内生动力以振兴产业、绘就治理画卷以善治基层,同频同心同步同向为乡村振兴伟大工程、伟大画卷添上新色彩。

筑起坚固屏障,在动态监测、因需制宜中守牢底线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富民之要,在于守底。过渡期收官,首要任务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装上“雷达预警网”和拧紧“底线总开关”。驻村干部要用好用活用精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针对毕业大学生所学专业主动“对接”招聘信息,让所学为其所获;针对有技能、有职称的专业人才积极“外接”企业岗位,让所会为其所用;针对暂时无一技之长的村民群众积极“上接”人力资源部门开展技能培训,让“技能”成为“产能”,以达到先“富脑袋”再“富口袋”的效果。要引入项目帮扶,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村集体串并产业项目、人力物力、生态环境等禀赋优势,在土地流转、就地务工、村民分红等方面为搬迁的村民群众增收注入“源头活水”,把“家门口”当作“就业口”,既增加“薪稳”安全感又提升“乡愁”归属感。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配备村卫生室常用设备开展体检确保健康指数“看得见”,常态化对污水处理站进行维护确保环境卫生“亮堂堂”,建好农村公交站及快递点确保便捷服务“户户到”,实现“小事不出村、满意在身边”。
激活内生动力,在科技赋能、挖掘资源中振兴产业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行则乡村行。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若广袤乡村没有产业牵引,则乡村振兴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驻村干部要聚焦村情村貌差异、资源禀赋差别,对特色产业进行精准“打捞”和持续“上色”。深入基层调研,怀揣“小学生”心态,在听村民群众讲解“红色故事”中挖掘“红色资源”,在与村民群众同劳动中发掘“沉浸式”体验项目,在日常走访中把“非遗文化”转化为“产值文化”,让全民参与产业振兴这场“攻坚战”,激活本土产业磅礴生命力。要科技赋能产业振兴,引入智慧农业体系,跳出单一初级加工农业思维模式,与高等院校、研究院所持续深度合作,孵化出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的特色产业,丰富农业多样功能,深度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依托创意农业、体验农业、科普农业等新业态,助推农业与康养、科研、文化等“做加法”,产生“1+1>2”的切实效果,让产业“火出圈”,驱动村民群众享受产业“红利”,实现“一业兴”带动“百姓旺”。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在项目申报、资金申请等方面适当给予政策倾斜,鼓励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销售托管等方式,带动村民群众主动融入产业发展,变“要我”为“我要”、变“被动”为“主动”。
绘就治理画卷,在治理创新、夯实根基中善治基层
乡村治,天下安。乡村治理保证乡村振兴这艘“航母”在乘风破浪中劈波斩浪、行稳致远,事关农村和谐稳定,是实现乡村善治的“压舱石”。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选优村级“领头雁”配强“当家人”,在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致富能手等群体中发展党员、选拔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村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注入“新鲜血液”。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法制教育宣传,把法制“专业术语”转化为“百姓语言”,邀请普法专业人员以真实案例到村开展宣讲,引导村民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树立道德先进个人、讲好道德故事,围绕村民群众身边人、身边事、熟悉人、熟悉事进行入户宣传,让道德故事听得进、看得见、摸得着,引导村民群众向上向善、尊老爱幼、勤俭持家。要推广应用“道德银行”,采用“积分制、清单制、评分制”对环境卫生整治难、陈规陋习破除难、公益事业组织难等逐项逐条“量化”并用积分进行赋分,利用“雷锋日”“七一”“国庆节”等重要节日对“积分”开展“兑分”并给予物质奖励或现场表彰,让村民群众有“镜子”可照、有“尺子”可量、有“标杆”可比,在润物细无声中向先进看齐、以榜样为镜、同典范对照,激发村民群众自发参与基层治理的“主人翁”意识。(何向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