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济南地铁4号线为岩溶地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供“济南方案”

©原创 发表时间:2025-10-18 22:00
分享到:

近日,济南轨道交通4号线进入试运行阶段,预计将于年底前开通运营。作为山东省济南市首条靠近泉水敏感区的地铁线路,4号线在建设过程中成功破解了“保泉与修地铁”的难题,实现了轨道交通与泉水保护的和谐共生,为国内外岩溶地貌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济南素有“泉城”美誉,泉水是这座城市的名片。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压力日益增大,地铁建设成为缓解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早在2000年,济南就曾提出地铁规划,但因担心影响泉水喷涌而一度搁置。如何在地铁建设中保护好泉水,成为摆在建设者面前的首要课题。

“有了三维模型,地下的泉水世界是什么模样就比较清楚。”济南轨道交通集团科研管理部部长门燕青介绍,团队依托60余年的水文地质监测数据和近年勘探收集的300万组数据,构建了地下三维模型,清晰呈现了泉水的脉络分布。从垂向看,泉水分为浅、中、深三层径流;从平面看,则分为四大运行通道,层与层之间通过“毛细脉络”相互连通。

在摸清泉脉的基础上,济南地铁4号线坚持“绕避升抬”原则,即绕开泉水敏感区、避开地下含水层、升抬地下线路埋深,最大限度减少对泉水的影响。以泉城公园站为例,该站位于趵突泉正南方,为避让泉水补给通道,车站整体抬升6米,最大埋深控制在15米以内,成为一座半地下车站。此外,在千佛山站等关键节点,建设团队在车站底部打造过水通道,利用新型透水材料修筑导水结构,保障地下水流动畅通。

在施工过程中,4号线还面临富水岩溶地质的挑战。泉城公园站至千佛山站约1公里的区间内,夹杂着近300个大小不一的溶洞,施工难度极大。为此,建设团队采用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对隧道前方地层进行全方位扫描,全面掌握溶洞分布特征。同时,定制化改造盾构机,升级刀盘、螺旋输送机等关键部件,成功实现盾构穿越富水岩溶区,有效控制地面沉降。

值得一提的是,4号线在施工中秉承绿色理念,实现水资源与砂石资源的循环利用。施工中产生的泥渣经处理后,砂石用作建筑材料,回收水体用于清洗道路和混凝土养护,真正做到绿色施工。

监测数据显示,即便在2022年济南地铁多线同步建设的高峰期,趵突泉水位仍保持稳定,最高达30.27米。今年5月16日,趵突泉、黑虎泉地下水位分别攀升至27.95米、27.92米,较月初均有上涨。

“这充分说明,在靠近泉水敏感区建设地铁隧道与车站是可行的。”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虎表示,济南为岩溶地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案。

随着4号线即将开通运营,济南市民在享受轨道交通便捷的同时,也将继续感受到泉水奔腾不息的城市魅力。泉水畔的烟火气息正浓,轨道上的方便快捷指日可待。(李霄宇)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