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以“智”提“质”:钢铁价值标尺正在被重塑

©原创 作者: 孟凡君 发表时间:2025-10-16 10:02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当前,我国钢铁行业发展进入了由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转变加速演进期,从“制造”到“智造”“质造”,锻造了国家脊梁。10月12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产业科技创新工作座谈会强调,要推动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信息标准院党委书记、院长张龙强认为,钢铁行业要通过数据赋能、智能驱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运营水平,为行业注入新的增长动能。

中国制造业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钢铁行业作为典型的流程制造业,与智能化技术发展息息相关,智能制造已成为流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和目标。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向智慧转型,向高端奋进,向高效进军,向绿色发展,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蝶变,从“点-线-面-体”四个维度构建集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运营于一体的智慧制造宏伟蓝图。未来,我国钢铁行业更绿色、更智能、更具科技性的产品及企业将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真正实现发展“智造”、利用“智造”、享赢“智造”。

智能制造已成为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当前,人工智能正在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我国正加速推动钢铁行业的数智化提质升级,加快培育钢铁新质生产力,钢铁行业进入了“减量提质”深度调整期。2025年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上,“人工智能+工业”成为全场焦点,围绕大模型、具身智能等前沿话题的探讨,让社会公众深刻感受到科技为传统产业赋能的澎湃力量。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李毅仁认为,智能制造已成为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是培育新质生产力、落实“人工智能+”行动的关键抓手。

需要强调的是,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钢铁行业构建高质量发展格局指明了主攻方向。一方面,钢铁行业将聚焦培育和发展钢铁新质生产力,依赖传统发展方式、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钢铁企业生存空间将被大幅压缩,“新颜”逐步取代“旧貌”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代表新质生产力的5G、人工智能(AI)、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将更好地赋能钢铁行业,推进产业间深度融合发展,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广泛应用到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成为推动钢铁更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对当下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的钢铁行业而言,如何培育和发展钢铁新质生产力,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将成为行业较长时期的重点工作,是产业链关注的共同话题。如今,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正穿透钢铁行业各环节,彻底改写传统运作逻辑,大模型技术的突破让AI突破结构化数据处理的局限,具备理解复杂指令、生成专业内容、辅助战略决策的能力,在钢铁领域释放出广阔应用空间。10月11日,在第六届中国钢铁工业智能制造发展大会上,“钢铁行业MA标识场景设计与应用联盟”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钢铁行业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迈出了体系化、标准化协同的关键一步,为构建贯通全产业链“数字基石”奠定了坚实基础。

事实上,钢铁行业智能化发展起于“点”,成于“面”。鞍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首席信息官、管理与信息化部总经理杜民表示,当前以AI引领的智能化浪潮正成为重塑钢铁产业格局的关键变量。当厚重的钢铁遇上轻盈的互联网,当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千年钢铁正因互联网和AI技术的赋能,焕发出崭新的活力。可以说,我国钢铁企业以“钢铁向材料、制造向服务”的转型,打破了社会公众对钢铁行业的刻板印象。

钢铁行业智能化转型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品质革命是推进制造业做大做强的客观需要。当前,我国钢铁行业正处于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迈进的关键阶段,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有望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兰格钢铁网认为,在AI技术加速社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钢铁智算数据终端正推动行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钢铁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正推动行业告别依赖经验与人脉的“传统江湖”,迈向数据驱动、智能决策的“智慧新形态”。可以想象,在不远的将来:每一块钢材都有数字身份,全程可追溯;每一笔交易都由智能合约自动执行;每一个决策都有AI顾问提供支持;整个产业链协同高效,资源优化配置;传统钢铁行业将成为展现中国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果的亮眼名片。

在2025年服贸会期间举办的“2025国际合作项目推介洽谈会”上,深锶科技CEO陈翌认为,我国AI企业的优势不在于“从0到1”的创新,而在于“从1到100”的场景化和产品化能力,关键是将基础应用转化为成熟产品。本轮AI革命与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革命存在本质差异,互联网是“场景革命”,创造了滴滴、外卖、短视频等大量新场景和爆发性增长机会;而AI本质是“效率革命”,更多是对现有流程的优化和替代,而非创造颠覆性新场景,导致AI创业公司面临增长缓慢、产品黏性低、市场竞争加剧等挑战。

众所周知,传统钢铁企业普遍存在工业数据体量大而散,数据安全风险高、可视化监控薄弱、用人成本偏高等行业痛点。陕钢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许晓增分析,人工智能与钢铁行业深度融合是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作为大型复杂流程工业,钢铁行业全流程各工序长期存在“黑箱”特性,人工智能技术正好能应对这一挑战,通过智能算法优化生产流程、加强质量控制、精细供应链管理、助力节能减排,实现降本增效。一是生产运营智能化。二是质量管控智能化。三是供应链协同智能化。四是节能减排智能化。

5G与工业互联网发展将摆脱传统行业“粗大脏”现状,走向智能生产的现代化模式。从实践基础来看,钢铁行业智能化转型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应用场景日益丰富。比如,河钢集团石钢公司“吃”进去废钢,产出来特钢,已有80多项国际国内领先或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智造”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硬核”支撑。如今,有了“硬核”支撑,石钢公司把目光瞄向了高端客户、投资新项目、研发新产品、拓展新赛道。

钢铁价值标尺正在被重塑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质”与“智”的共振,钢铁行业以“智”提“质”,“质造+智造”才能实现更好“制造”。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李旭表示,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浪潮汹涌而至,叠加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进程正在加速,钢铁行业正将生成式AI算法融入生产全流程,用数学模型为产线“把脉开方”,让科研成果“落地成金”,让企业生产线“脱胎换骨”。他强调,钢铁行业通过数字换脑、模型换代和“AI+工业控制”,建设钢铁企业创新基础设施,打造钢铁工业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底座。

中国工业报记者了解到,我国一系列瞄准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智能升级积蓄起了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最“硬核”的支撑和底气。品质护航,向“高”而进;数智赋能,迎“智”而生;生态钢厂,逐“绿”而行。创“新”引领,“质”造赋能。其中,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力量,在全面创新中,“智慧炼钢”正在拔节生长,在钢铁企业智慧管控中心电子大屏上,生产数据点、视频点位采集的数据一“幕”了然。

事实上,钢铁是冰冷的,但科研热血沸腾。我国钢铁行业高端的智能装备尽显“科技范儿”,以“智”赋“质”,向“新”求“质”,强化科技创新驱动,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有效推进转型升级,助力形成新质生产力,以“钢铁智造”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比如,宝武马钢集团把握机遇,以数为“擎”,正在努力锤炼质量过硬的“中国制造”。河钢集团石钢公司借力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从“根”上改变原有生产方式,加快转型升级,形成新质生产力。

向“绿”而行,向“新”而生,向“高”而攀,钢铁价值标尺正在被重塑。我国一些顶尖钢铁产品已不再以“吨”为单位进行交易,而是进入论“克”卖的精微价值体系。河北龙凤山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最新研发出来的高纯铁,杂质含量仅有百万分之八。该公司董事长白居秉认为,高纯铁的核心价值就在于“纯”字,市场价格每克可达数百元,价值堪比黄金。钢铁行业“质”造未来,从“吨”到“克”一字之差,标志着产业从依赖规模、资源的粗放式增长,转向依靠科技创新的内涵式发展。比如,河钢集团唐钢公司论“克”卖的实践则体现在“强”与“轻”的统一上,成功研发出2000兆帕级别的超高强汽车板是目前全球强度级别最高的钢铁材料之一,锻造出了真正的“拳头产品”。


作者:孟凡君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