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西盟县勐梭镇他朗村驻村第一书记陈建华回忆驻村工作经历。
作为一名曾经负责管理驻村干部队伍的管理者,如今转变角色,成为一名驻村第一书记,这不仅是岗位的调整,更是职责、视角和方法的深刻改变。这段经历让我对驻村帮扶工作有了更立体、更透彻的认识。
从“宏观俯瞰”到“微观深入”——视角变了
过去,作为管理者,更多的是站在全局角度,思考政策如何传导、任务如何分解、队伍如何管理、成效如何考核。关注的是整体进度、数据报表和普遍性问题,像是“指挥员”,在后方运筹帷幄。
现在,身为第一书记,必须扎进一个具体的村子,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村民、一件件具体的难题。需要关注娜响家的收入、岩辽家的住房、独居老人、村里的产业、邻里的矛盾、疑似辍学学生的思想动态。视角变得极其具体而微,需要“解剖麻雀”,像是“战斗员”,冲锋在基层一线。

这种转变让我深刻认识到,任何宏观政策最终都要在微观层面落地生根。以前制定的考核指标、管理方法,是否真正契合基层实际?现在有了切身体会,未来若能再回管理岗位,思考将更加务实、政策制定将更接“地气”。
从“管理督导”到“主体主责”——职责变了
过去,作为管理者,核心职责是“管好队伍、督促进度、保障支持”。为驻村干部严选、精育、强管理“全链条”发力,更多的是支持者和监督者的角色。
现在,身为第一书记,我是这个村帮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不仅要亲自抓、带头干,还要统筹协调整个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对村里的发展、村民的福祉负起直接责任。压力愈发具体,担子愈加沉重。

如今,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所有政策最终都要由村里这根“针”来贯穿落实。作为“穿针引线”的人,我的责任感、使命感空前增强,更能理解过去所管理的驻村干部们所承受的压力与艰辛。
从“理论指导”到“实践实干”——方法变了
过去,作为管理者,更多是提出要求、制定规范、传授方法、推广经验。习惯于说“为什么”和“应该怎么做”。
现在,身为第一书记,必须亲自上手“怎么做”。如何召开一场有效的群众大会?如何引进一个合适的产业项目?如何调解一桩积怨已久的矛盾纠纷?这些都需要现场解决,在实践中摸索,在实干中总结。光懂理论还不行,必须会实际操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前给驻村干部们培训的群众工作方法,现在需要自己一遍遍实践、验证、调整。对“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理解比以前深刻百倍。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检验工作方法的唯一标准。
从“工作关心”到“情感融入”——情感变了
过去,作为管理者,关心驻村干部的工作和生活,更多是一种组织层面的、同志式的关怀,虽真诚但仍限于工作范畴。
现在,身为第一书记,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分享他们的希望与焦虑。这种情感联结是具体而深厚的,是把村庄当作第二故乡,把村民当作亲人。

只有情感上真正融入,才能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工作才能有温度、有热度。这种血肉联系,是任何考核指标都无法衡量的,却是一切工作成效的力量源泉和最终归宿。
于我而言,从“管理者”到“第一书记”的转变,是一次宝贵的“换位思考”和“淬炼成长”。它让我补齐了缺乏一线实战经验的短板,深刻理解了基层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这段经历让我更加理解基层、热爱群众,也让我未来无论在任何岗位,思考问题、制定政策、推动工作都能更加立足实际、心系群众。
角色虽变,初心未改。我将继续带着这份沉甸甸的体会,以更加严实的作风,扎根泥土,情系老乡,努力当好他朗村的“当家人”和“领路人”,为家乡的乡村振兴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