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党员章莉,以文化空间盘活乡村资源
在扬州生态科技新城七河八岛的高标准农田之间,一栋白墙黛瓦的建筑格外醒目。它原是一处废弃猪圈,如今却成了年接待超6万人次的“江苏乡村特色书店”“最美公共文化空间”——这便是“半逻小筑”。
三年来,章莉带领团队在这片“不被看好”的乡村土地上,探索出一条“以文化为空间核心、以盘活闲置资源为抓手、以共生业态带动乡村发展”的实践路径,成为新时代民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
文化为核:让乡村有了“精神地标”
2022年初,章莉因家庭原因从海外回国。此前,她曾参与钟书阁扬州店运营,对“文化空间赋能场景经济”有深刻认识。恰逢生态科技新城希望引入书店丰富公共文化业态,章莉接下了改造破旧猪圈的任务。
“政府负责硬件建设,我们负责运营管理。”她回忆说。项目启动时,政策扶持有限,仅减免半年租金。但她认为,乡村项目不能长期依赖“输血”,必须具备可持续的“造血能力”。
尽管开业初期受疫情影响,客流稀少,章莉团队依托图书室共建业务维持运营。2023年春,随着“稻田里的书店”走红网络,半逻小筑逐渐成为扬州“网红文化空间”。这里不仅是阅读之所,更是体验“乡村慢生活”的新场景。越来越多村民参与到非遗展、手工课和农产品销售中,乡村与文化空间的融合逐步加深。
以“书店+”赋能乡村,激活文化与产业双动力
在章莉看来,文化是乡村振兴的“软实力”。“乡村振兴不是单纯的卖货或建景点,而是先让乡村有文化的根、有精神的气。”她说。
依托致公书院的乡村基地,半逻小筑每年举办近百场文化活动,包括非遗绒花制作、自然研学课程、“书本中的文物”讲座等,吸引了大量城乡家庭参与。对于周边村民而言,这里成为家门口的“精神驿站”;对于城市游客而言,这里是一扇了解乡村文化的窗口。
与此同时,章莉将农文旅融合发展作为重点方向。她与周边农户合作,打造“小而精”的农产品私域销售体系,确保品质、建立信任。书店还承接村级党员活动、妇女培训、青少年研学等项目,成为泰安镇的“文化共享平台”。
作为致公党员,章莉充分发挥民主党派资源优势,推动“农家书屋优化”等提案落地,促进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她还多次联动侨界资源,为乡村文旅项目拓展新渠道。
模式复制:从“单点样本”到“多点开花”
半逻小筑的成功,为乡村闲置资产盘活提供了新思路。2024年,章莉受邀参与高邮钱厦村的空间改造项目。她没有照搬“稻田书店”模式,而是以院中三棵百年银杏树为核心,打造“前夏银杏书店”,实现“一村一特色”。如今,该书店已成为新的乡村文化地标,也带动了银杏采摘、农家乐等配套产业。
在章莉看来,乡村文化空间改造没有固定模板,但应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在地化”,深挖乡村自身文化基因,不盲目模仿;二是“轻运营”,政府建设、民企运营,降低风险;三是“共生性”,促进多方协同、互利共赢。
随着“书店+研学”“书店+非遗”“书店+农文旅”等业态陆续落地,半逻小筑周边逐步形成以文化为核心的乡村产业生态圈。
实践启示:乡村振兴要“走心更要走实”
“只有真正扎根乡村,才能看清问题、找到出路。”三年一线实践,让章莉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理解。她直言,乡村干部工作繁重、年轻人流失严重,乡村发展面临“人手不够、观念滞后”的双重困境。
她认为,振兴的核心是“人”和“观念”:既要吸引更多青年愿意回乡创业,也要通过教育和文化活动,改变城乡对乡村的固有认知——让乡村孩子看到更多可能,让城市人重新理解乡村的价值。
“半逻小筑只是一个小而美的案例,却证明了民营企业同样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章莉说,她正计划在扬州及周边复制更多“小而精”的文化空间项目,“不追求规模,只追求能真正扎根乡村,为村民带来文化活力和实际收益。”
从废弃猪圈到文化地标,从“网红书店”到乡村样本,章莉与半逻小筑的故事展现了新时代民营力量在乡村振兴中的担当与作为。这场以文化为核心的乡村实践,让人们看到:乡村的未来,不仅属于土地与产业,更属于文化与人心。(朱江川)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