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黑龙江省航运集团派驻乡村的第一书记魏成宇,驻村以来深知,乡村矛盾就像松花江里的暗礁,看似细碎却可能阻碍振兴航船。从土地边界的寸尺之争到邻里相处的意气之隙,化解矛盾既要讲法理的“硬规矩”,更要通人情的“软道理”,唯有将航运人“精准导航、平稳掌舵”的经验融入调解工作,才能筑牢乡村和谐根基。
把准“矛盾脉”:于细微处见症结

农村矛盾多藏在“柴米油盐”的细节里,看似突发实则早有伏笔。刚驻村时,两户村民因半亩水田的灌溉权争执不休,甚至险些动了农具。魏成宇闻讯后,立即带着工作队奔赴现场。他并未急于定纷止争,而是俯身沿着田埂细细查看水渠走向,转身又疾步赶回村部,从档案柜里取出泛黄的二轮土地承包台账,随后召集村里的老会计和老党员围坐一堂,逐条核对当年的土地划分记录。
原来这场争端的根源,并非当下灌溉的燃眉之急,而是多年前土地调整时,田垄间那道模糊不清的界桩,在岁月侵蚀下早已化作扎在村民心头的“旧刺”。这让魏成宇深谙,调解矛盾绝非止于冰面之上的涟漪,而要像老船长检修船体般,将探照灯打进每道缝隙,把听诊器贴紧每块龙骨。此后,工作队构建了“月度排查+季度梳理”机制,聚焦土地流转、宅基地使用、集体收益分配等高频纠纷点,深入村户倾听诉求、建立台账,仅用半年便摸清了全村12类潜在矛盾风险,为提前介入化解争取了主动。
用好“调解舵”:情理法相融破僵局

航运讲究“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调解矛盾同样需要找准方法。村里左臣和刘勤福是几十年的邻居,却因建库房遮光问题结了怨,村干部多次调解都无果。考虑到双方曾互相帮衬的情谊,魏成宇并没有直接搬政策条文,而是先分别上门“拉家常”——给左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相邻权的规定,让他明白建房不能影响邻居采光;跟刘勤福讲当年两家共渡难关的往事,劝他多念邻里情分。
在“背对背”疏导情绪后,魏成宇带着卷尺到现场实测,提出“后移房基30公分、预留通风采光带”的方案,又协调施工队帮忙调整图纸。最终两人握手言和,左臣还主动帮刘勤福修整了栅栏。这促使他总结出“情法双解法”:对土地权属等争议,以原始台账、政策规定为“硬依据”,如锚定航道般明确边界;对邻里纠纷,以村规民约、乡土人情为“软纽带”,化解“心结”比厘清“法结”更为关键。
筑牢“和谐堤”:长效机制防未然

船舶安全依赖定期维护,乡村和谐依靠制度保障。为防止矛盾反复出现,工作队借鉴航运安全管理的“联动机制”,联合镇派出所、司法所组建了“乡村调解小组”,吸纳了退伍军人、致富能手等15位“法律明白人”,确保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针对村里土地边界模糊这一共性问题,工作队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地界确权行动”,采用GPS定位、打桩标识等方式,为200余块耕地、宅基地划定了明确边界,从根源上消除了纠纷隐患。
同时,工作队把普法融入日常,利用院坝会、大喇叭,将典型案例编成“乡土段子”,把土地政策、维权路径讲得通俗易懂。现在村民遇到问题,不再是“争输赢”,而是主动找调解小组评理,去年,该村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思路和夯实举措,成功化解了所有纠纷,化解成功率达到100%。同时,该村在推进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移风易俗和乡村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最终荣获“市级文明村”称号。
驻村两年多,他愈发体会到:化解村民矛盾,恰似在江上摆渡,既要守好法理的“航道”,又要顾及人情的“水流”。作为航运系统派来的第一书记,魏成宇会继续带着这份“精准、务实、暖心”的坚守,当好乡村和谐的“摆渡人”,让振兴之船在平稳的环境中破浪前行。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