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岛:“生态筑基”拓富路“产业融合”启新程——乡村全面振兴的“达尼答案”

©原创 发表时间:2025-10-13 13:49
分享到: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的群山之间,一幅“春有樱、夏有莓、秋有枫、冬有韵”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这里是被誉为“江北第一画家村”的画美达尼青岛市乡村振兴片区,5个自然村、3035名村民,用二十余年时间完成了从“卖山伐树求生存”到“生态产业共富裕”的华丽蝶变,它的蜕变,是一部由村党组织引领、群众参与、产业驱动的生动振兴史诗。

抉择:砍树卖钱,还是守护青山?

时光倒流回二十多年前,面对贫瘠的土地和困顿的生活,当时的达尼村(现画美达尼片区核心区域)的村民们曾一度动过卖山伐树换钱的念头。“那时候真是难,守着绿水青山,却不知道这‘金饭碗’在哪。”一位老村民回忆道。

“砍树只能富一时,护林能保子孙福!”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张财金握着村民王老汉的手,在烟熏火燎的炕头上算了一笔“长远账”。“不能让子孙后代骂我们败家!”镇村两级党组织连夜召开党员大会,决定用一份《护林协议》护住这片山林。党员干部带头签字,再分片包干挨家挨户走访。村民李大姐至今记得,当时村干部带着地图上门,指着山林说:“咱们守着的不是树,是将来的‘金饭碗’!”最终,全村上下思想统一,全员签下《护林协议》,明确“禁止乱砍滥伐、集体管护山林”。如今,达尼村绿化率达80%,松泉叠翠、四季常青,当年的坚守,为村庄埋下了生态致富的种子,成为了达尼村绿色发展的第一块基石。

破局:一支画笔,绘出乡村新图景

要长久守住绿水青山,必须依靠产业支撑。村“两委”顶住压力,拒绝了许多高污染项目,坚持寻找绿色产业。转机出现在2003年,村庄淳朴的民风和秀美的风光吸引了知名油画家解中才。

“第一次到达尼村,我就被这里的自然风光和淳朴民风吸引了。”解中才回忆。村“两委”得知他想在此创作后,立刻腾出村集体闲置的老仓库,免费翻新成画室,还帮他解决了水电问题,支持他创办了绿泽画院。画院安顿下来后开始稳步发展,绿泽电影美术学校、绿泽美术馆、实训教育基地和解中才美术馆相继建成,并逐渐确立了“画院+学校”的运营模式。在校完成职业培训的学生,或者是职业画师,都可以来到画院创作,作品由画院统一进行销售。经过21年的快速发展,绿泽画院现已成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全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作品畅销欧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突破3亿元。

绿泽画院像一颗火种,点燃了达尼村的发展。200余名村民拿起画笔,从农民变身画师,实现了“放下锄头、拿起画笔、增收致富”的梦想。截至目前,画院已免费培训村民80余人次,带动周边30多名村民从事配套服务。村民张大哥曾是贫困户,如今在画院负责装裱工作,“每月能挣4000多块,比种地强多了,还能跟着画家学手艺。”

发展:艺术赋能,激活发展初动力

在绿泽画院的发展带动下,文化产业成了村庄发展的支柱产业,山水·忆象美术馆、叶建明陶瓷、画美达尼美术馆等文化项目纷纷入驻,逐渐汇聚成势。依托“艺术点亮乡村”行动,张家楼街道加强公共服务和基础配套,精心打造艺术创客街区,盘活20余套村民闲置房屋免费提供给艺术家开办工作室,同时打造画乡会客厅、乡村服务社,为艺术家提供公共展销和交流空间。近年来,先后引进高伟、刘鸿信、台启中等30多位艺术大家落户,艺术类别涵盖油画、工笔画、陶瓷、壁画10余种,600余名乡村画师于此绘就美丽事业,莘莘学子在此精研画艺、传承匠心。

如今走进达尼村,艺术气息扑面而来。2013年,村庄启动拆迁改造,投资1.2亿元,建成了3.7万平方米的现代小区。以“彩绘达尼”为抓手,组织画师团队在村庄主干道路面绘制蓝莓、红枫等具有本土元素的趣味地画,在民房墙面创作油画、民俗主题壁画,将整个村庄变成一座没有围墙的“美术馆”,营造出“一步一景、景随画动”的宜居氛围,艺术与生活在此深度融合。

共富:多元产业,绽放乡村百花图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乡村振兴不能仅依靠单一产业支撑,而需要多元产业的协同共进。2022年张家楼街道获批在达尼村创建画美达尼青岛市乡村振兴片区,依托片区资源和政策叠加优势,构建起了立体化产业生态。

“我们片区最大的优势就是产业多元,油画引领打品牌、特色农业稳根基、文化产业添内涵、乡村旅游聚人气。”张家楼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全国蓝莓生产优势产业带,片区引进紫斐、佳沃等龙头企业,打造全市最大蓝莓精深加工基地,年产量突破万吨,推动成立“蓝莓产业化联合体”,实行订单收购,带动周边1500余名群众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这一模式,正是《乡村全面振兴规划》中“以现代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基础,构建县域经济体系”的典型实践。

同时,片区深耕文旅融合,整合泽丰生态园樱花、松泉山等“一山三河八湖十景”资源,提炼出“油画名村、蓝莓之乡、红枫小镇、富民新街”四张特色名片,精心规划亲子游、采摘游、露营游等线路,推出“采摘地图”、“赏花地图”,重磅推出“月月有主题、季季有爆点”的二十大旅游节庆主题、80余场农文旅活动,打造“春有樱花夏有荷,秋有红枫冬有雪”的全时消费场景,将“节会流量”变为“经济留量”。今年上半年,片区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带动消费3000余万元。

创新:联动运营,市场主导引蝶变

产业兴旺了,村民富裕了,如何推进可持续发展成为关键问题。为此片区创新性地构建起市场化联动运营机制,形成“一区示范、多点开花、整村运营”的发展格局,实现了从“碎片发展”到“全域整合”。

突出“市场化”,首创“1+1+N”运营架构。聚焦“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运营”的发展思路,整合全域土地、产业、文化等资源,形成“1+1+N”的市场化联动运营架构:搭建“1个主运营团队”,统筹全域资源,实施整体运营;联建“1个强村共富公司”,与主运营团队建立联合运营合作关系,利用盘活村庄土地、房屋以及基础设施等“资金、资源、资产”,全面参与和保障市场化联动运营;构建“N个共建联动方阵”,加强与艺术家联盟、高校联盟、群团组织、旅行社等N个新方阵共建联动,构建全域联动、功能互补、利益共享的乡村发展体系。聚焦联动运营、融合发展,街道与青岛源诚控股发展集团在全区率先签订了街道层面的市场化联动运营合作框架协议,打造了全区首个市场化联动运营示范样板。

突出“共建化”,成立乡村振兴联营俱乐部。以“抱团发展”为抓手,整合多彩农场、花语人间、鼎盛庄园等37家农文旅园区作为初创成员,成立北方首个“乡村振兴联营俱乐部”,后续陆续筛选、逐个吸纳,形成了目前拥有70余家园区、企业的成员单位,通过与主运营团队签订联合运营协议,打造了“策划、招商、运营、分红”全流程闭环的“乡村运营共同体”。依托乡村俱乐部的资源整合和流量带动作用,第十五届樱桃文化艺术节期间,累计吸引游客7万人次,带动田园采摘、周边餐饮、土特产销售等综合消费1000余万元;“聚享西海岸·嗨啤张家楼”2025首届啤酒文化大集10天吸引游客超13.4万人次,啤酒消费量5.5万斤,带动乡食、乡购、乡宿等消费近700万元,为新区“啤酒之城”名片注入了乡村活力。

突出“共富化”,建立“811”分配机制。以“强村富民”为目标,创新收益分配模式,建立“811”联农带农模式:80%由主运营团队支配,主要用于整体运营;10%分红强村共富公司,主要用于支持村庄发展;10%建立惠民基金,主要用于村民扶贫救困,重点解决在企业发展、整体运营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自市场化联动运营一年来,乡村俱乐部成员单位营业额同比增长40%以上,主运营公司实现运营收益270余万元,强村共富公司分红27万元,惠民基金池资金27万元,带动1500余名村民增收6750余万元。

画美达尼青岛市乡村振兴片区的成功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守住了乡村振兴的底色;二是以特色产业为引领,推动三产深度融合,激活了内生动力;三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市场化运营确保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了“强村”与“富民”的统一。其“生态筑基-产业拓展-融合创新-共同富裕”的发展逻辑,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达尼答案”。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