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2025年以来,我国外贸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下顶压前行,延续了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前三季度货物贸易进出口33.6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10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前三季度进出口情况。海关总署副署长王军介绍,前三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特点:一是进出口增速逐季加快。二是市场多元化持续推进。三是出口产品向新向优。四是进口运行逐步回升。五是外贸主体积极活跃。“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已连续8个季度实现同比增长。”王军表示。
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超大规模的市场和完整的产业体系的优势突出,进出口保持韧性和活力,这些都将为下一阶段外贸稳定发展提供支撑。总的看,前三季度各地各部门攻坚克难、努力拼搏,广大外贸企业积极应变、开拓创新,我国外贸韧性彰显、结构优化,实现了量质齐升,成绩来之不易。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外贸面临的不确定性和困难增多,叠加2024年基数较高等客观因素,四季度稳定外贸发展仍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海关总署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监管效能、筑牢国门屏障,进一步促进贸易便利化、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助力高水平开放,为全年外贸“稳量提质”作出海关贡献。
我国货物贸易实现了平稳增长
2025年以来,世界经济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盛行等,都给我国外贸运行带来了压力。王军表示,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下,我国货物贸易顶住了压力,实现了平稳增长,展现出较强的韧性,概括起来可以说有底气、有朝气、有锐气。“有底气”主要体现在外贸大盘稳。截至9月份,我国出口、进口已连续4个月同比双增长。外贸大省挑大梁的作用持续发挥,前三季度,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5省市进出口合计增长5.2%,对全国进出口增长的贡献超过8成。从国际数据看,前7个月我国进出口占全球货物贸易总值的比重为11.8%,继续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
“有朝气”主要体现在增长动能新。随着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重点产业提质升级,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不断优化创新。我国制造的机器人应用场景更加丰富,不断走俏国际市场,前三季度,我国出口工业机器人增长54.9%。风电出海跑出了“加速度”,出口风力发电机组及零件增长了23.9%。此外,我国出口的龙舟、木雕、剪纸等非遗产品加入了当代的潮流元素,“老手艺”焕发了新活力,在海外广受欢迎。
“有锐气”主要体现在外贸主体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前三季度,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经营主体首次达到了70万家,已超过去年全年的总量。中国海关贸易景气调查最新结果显示,出口企业信心指数连续5个月回升,进口企业也连续3个月在回升。凭借着这股不惧逆风、敢于开拓的锐气,我国外贸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国际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我国是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的前三大贸易伙伴,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4个。
加工贸易是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贸易方式,2010年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年度进出口规模保持在7万亿元以上。王军介绍,2025年前三季度,加工贸易进出口6.18万亿元,同比增长了6.9%,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18.4%,对进出口增长贡献率超过了3成。我国出口中6成的笔记本电脑、7成的游戏机,都是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2025年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几个积极的变化:第一是加工贸易继续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第二是加工贸易的梯度转移成效显著。第三是加工贸易市场多元化水平提升。”王军认为。
民营企业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外贸主体地位
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速较快。2025年2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5月份《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实施,有效激发了民营企业的活力。前三季度,我国民营企业61.3万家,进出口19.16万亿元,同比增长了7.8%,其中出口、进口分别增长8.8%和5.9%。王军认为,我国民营企业的特点和亮点,概括起来突出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稳定外贸的“主力军”。截至2025年三季度,民营企业进出口已连续22个季度同比增长,特别是面对外部复杂环境带来的严峻挑战,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速持续领先。前三季度,民营企业拉动我国外贸增长4.3个百分点,占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达到了57%,较2024年同期提升了2个百分点,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外贸主体地位。
二是开拓市场的“排头兵”。前三季度,民营企业对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增速高于整体水平。在出口方面,对东盟、非洲、中亚等新兴市场分别增长14%、27.3%和11.8%,对欧盟、日本等传统市场的增速也都超过了整体水平。此外,民营企业积极主动对接海外客户,首次对新西兰出口新鲜蜜柚,对洪都拉斯出口小笼包,不断拓展我国特色农产品和传统食品的出口市场。
三是技术创新的“探路者”。民营企业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为外贸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前三季度,民营企业出口高技术产品增长15.3%,占我国同类商品出口总值的54.2%,提升了1.6个百分点。目前,我国接近8成的高端机床、超过7成的锂电池、接近6成的医疗器械都是由民营企业出口的。王军强调,从超级巨轮到掌上终端,从工业设备到具身智能,民营企业都不缺席。下一步,海关总署将持续深化通关改革、优化监管服务、强化政策引导,护航民营企业“扬帆出海”,助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我国“跨境电商+产业带”发展成效明显
跨境电商是近年来经济领域的“热词”,已经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新动能。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介绍,近年来,海关总署不断深化改革,出台一系列创新措施,助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一是开展了“先查验后装运”试点,推广跨境电商零售出口跨关区退货,简化企业出口申报手续,积极支持“跨境电商+中欧班列”等物流模式创新,提升了物流效率、节约了企业成本。二是优化税款支付模式,推出了税款电子支付,跨境电商企业可以通过新一代税费电子支付系统在线完成缴税,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三是不断深化与跨境电商企业的海关、企业协同共治,强化与企业信息共享和数据对接,将海关监管要求嵌入到企业经营管理流程,实现了“顺势监管”。
跨境电商作为贸易的新业态,极大便利了国内外消费者,从出口主要商品看,主要是服饰鞋包及珠宝配饰、数码产品及配件、家用办公电器及配件,进口商品主要是美妆及洗护用品、食品生鲜、医药保健品及医疗器具。吕大良表示,按照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统计调查制度,跨境电商统计调查频率是半年报和年报。2025年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1.37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0.3%,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6.3%,比2024年同期提升了0.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09万亿元,增长11.6%;进口是2811.8亿元,增长5.5%。
吕大良分析,我国“跨境电商+产业带”发展成效明显,主要消费市场与进口目的地高度相关,出口货物主要来自广东、浙江、福建、江苏及河南,进口目的地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和山东。前三季度,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约2.06万亿元,增长6.4%。其中,出口约1.63万亿元,增长6.6%;进口约4255.4亿元,增长5.9%。“下一步,海关总署将加强针对性政策宣讲和业务培训,及时协调解决企业通关中遇到的问题,继续优化跨境电商监管模式,进一步提升跨境电商企业通关的便利性和规范性,助力我国跨境电商持续高质量规范发展。”吕大良说。
中国工业报记者注意到,传统文化“牵手”中国制造,中国“潮玩”不断为我国外贸增添新的亮色。王军表示,近年来不少国货“潮品”变成了全球“爆款”,受到海外消费者的青睐,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新亮点。前三季度,我国出口节日用品、玩偶、动物造型玩具超过了500亿元,销往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其中就有许多属于国货“潮品”。他认为,国货产品火遍全球,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彰显的是外贸企业的创造力、依托的是中国制造的硬实力。下一步,海关总署将继续做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服务企业创新发展,持续优化跨境贸易营商环境,落实好通关便利化措施,为这些“热销品”高效、顺畅地送达全球消费者提供保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