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宇宙,征途漫漫;齐鲁大地,箭指苍穹。
10月10日,在黄海之滨的烟台海阳,一场关于商业航天的政策吹风会,向全国乃至世界传递出山东坚定而响亮的声音:力争到2027年,实现年产100发运载火箭、150颗商业卫星,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加快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这不仅是山东面向星辰大海立下的"军令状",更是其作为工业大省,抢抓空天信息时代战略机遇,培育新质生产力、重塑产业竞争优势的宏大叙事。随着《山东省加快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的正式印发与深度解读,一幅"牧箭逐星、向海问天"的壮丽画卷正在齐鲁大地徐徐展开。
战略升维:从工业大省到航天强省的产业跃迁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商业航天发展,连续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中作出部署,明确将其定位为"新增长引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山东省委、省政府敏锐洞察这一历史性机遇,将深海空天列入19条标志性产业链,高位推动,精准落子。
"山东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扎实的产业基础和突出的区位优势,发展商业航天产业恰逢其时、大有可为。"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主任焉杰在吹风会上表示,《若干措施》的出台,是山东落实国家航天强国战略、抢抓商业航天爆发式增长关键期、锻强特色优势、培育工业经济新增长点的关键举措。
《若干措施》呈现出"三个聚焦"的鲜明特点:聚焦落实国家航天发展要求,确保山东步伐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聚焦巩固提升以东方航天港为核心的海上发射能力,以高频次、高质量发射牵引全产业链;聚焦锻强商业航天全产业链条,释放山东制造业潜力,推动火箭、卫星及配套产业协同发展。
这份文件,不仅是一系列扶持政策的集合,更是山东推动产业体系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升级的宣言,标志着山东正从传统的工业大省,向具备空天视野和创新内核的航天产业强省进行战略升维。
硬核实力:"三特"优势铸就商业航天齐鲁样板
山东的商业航天,并非凭空起高楼,而是基于已然形成的"特色、特点、特效"的坚实根基。
特色在于独一无二的海上发射牵引。碧波之上,箭响苍穹。截至目前,山东已累计成功保障19次海上发射任务,将127颗卫星精准送入预定轨道,海上发射能力与频次稳居全国前列。以东方航天港为龙头,烟台形成了"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空中有网"的全产业链格局。这不仅是技术能力的体现,更是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的创新,为全国商业航天开辟了"向海问天"的新路径。
特点在于覆盖全链的产业生态布局。从火箭制造到卫星应用,再到关键配套,山东实现了"箭星并举、全链突破"。火箭领域,已落地多型固液体火箭总装项目,具备年产50发固体火箭的产能基础;卫星领域,省内单位已发射96颗卫星,吉利星座、东方慧眼、凌云等大型星座稳步推进;配套领域,青岛智腾微电子的智能传感器、威海拓展纤维的高性能碳纤维、烟台东方蓝天钛金的高性能紧固件等,在细分市场占据领先地位。这种覆盖"火箭-卫星-应用-配套"的完整链条,构成了山东商业航天难以复制的整体竞争力。
特效在于坚实有力的服务保障支撑。拥有国内唯一的海上火箭发射专用船舶"东方航天港号",初步建成"近海一周两发、远海两周一发"的快速响应能力;商业火箭发动机试验设施规模与能力全国居首,9个试车台、12个试验工位为全国商业火箭技术迭代与安全飞行提供了"山东试验场"。这种集发射、测控、试验于一体的综合保障能力,成为吸引产业链企业集聚的"强磁场"。
精准施策:18条措施构建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
《若干措施》的核心内容,围绕"总体目标、支持措施、工作机制"三部分展开,特别是6个方面18条具体措施,构成了支撑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
强化基础设施,巩固独特优势。着力巩固海上发射和液体火箭试验两大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核心牵引和基础支撑。
加强运载能力,迈向航班化发射。提升火箭制造与研发能力,对海上发射项目给予最高300万元的保险补贴,直接降低企业创新成本,鼓励高频次发射。
提升卫星产业,聚焦融合应用。支持卫星研发制造、星座建设运营,突出"航天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融合,对卫星数据算力交易场景和卫星应用大模型产品分别给予最高500万元和100万元奖补,直指产业价值高地。
促进协同发展,优化空间布局。支持烟台打造核心区,推动济南、泰安形成产业集群,引导青岛发展特色应用,每年培育10家左右核心配套企业,每家奖补最高100万元,形成"三核引领、梯度辐射、多点支撑、错位发展"的健康生态。
推动技术创新,筑牢智力根基。支持国家级平台建设,鼓励成果转化(最高50万元贷款贴息),组建省级商业航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标准和创新驱动产业行稳致远。
统筹要素保障,激活产业动能。针对人才、资金瓶颈,提出系列引育政策和财政金融支持。发挥"金融链主"作用,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已投资商业航天项目90个、超80亿元,未来将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涌入。
山东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细化配套、保障资金、强化财金联动、优化流程、跟踪问效,确保政策红利"精准滴灌"、企业"应享快享"。
区域协同:"三核引领"下的全域共振
山东的商业航天布局,深谙"全省一盘棋"之道。
烟台,作为海上发射的策源地和核心区,正从"发射引领"向"全链跃升"跨越。聚力技术攻关,发展液体火箭和回收复用技术;发挥产业优势,目标2030年年产百发火箭;拓展应用场景,依托"东方慧眼"星座和院士团队,挖掘数据价值。
济南,依托省会和科研优势,聚焦空天信息产业,高标准建设空天信息大学(筹)、空天信息山东省实验室,落地省内首条柔性化智能化卫星制造产线,打造空天信息产业集群。
青岛,侧重卫星通信、海洋遥感和测控服务,已形成覆盖国家重大工程与商业星座的完整测控能力。
泰安、潍坊、德州等市则依托自身资源,在液体火箭试验、关键部件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形成联动支撑。
这种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格局,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形成了强大的产业聚合力。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绘就的"航空航天制造强省"蓝图,正通过"三核引领、梯度辐射"的路径加速变为现实。
创新驱动:科技引擎赋能空天未来
科技创新是商业航天的第一动力。山东省科技厅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系统布局:
规划引领,将商业航天关键技术纳入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和系列实施方案。
技术攻关,"十四五"以来布局10余项重大任务,省级经费资助1.52亿元,催生了如世界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等成果。
平台建设与成果转化,组建多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通过仪器共享、科技大市场、科技金融等举措,有效促进成果转化和中小企业成长。
未来,省科技厅将继续支持重大科技项目,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即刻启程:引力再证实力,未来已来
吹风会次日,"引力一号"运载火箭在海阳再次出征,执行其第二次飞行试验。这枚在海阳总装的世界最大固体火箭,搭载着吉林一号宽幅星,由国内首艘专业化自航式海上发射船"东方航天港号"承载,从国内唯一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东方航天港启航。这一切,完美诠释了烟台乃至山东在火箭、卫星、发射船、母港、保障团队全链条的硬核实力。
年内,山东还计划实施3至4次火箭发射,力争全年海上发射次数突破两位数。频率的提升,是产业能力最直接的体现。
向浩瀚宇宙进发,商业航天是技术创新的竞技场,更是国家间战略博弈的新疆域。山东,以其雄厚的工业基础、前瞻的战略布局、精准的政策支持和已然成型的产业集群,在全国商业航天发展大局中,正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海上发射的开拓者,更是全产业链的布局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积极培育者。
当"山东造"火箭一次次刺破天际,当"山东星"在轨编织智慧网络,当空天信息赋能千行百业,山东正在书写的不只是自身产业转型的辉煌篇章,更是中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进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齐鲁注脚。牧箭逐星,其命维新;向海问天,其势已成。山东商业航天,未来可期,星辰大海,路在脚下。(李若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