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与此同时,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还有差距和不足,推动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任务依然艰巨。10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介绍“十四五”时期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成就时表示,站在新的起点,住房城乡建设部将求真务实、加倍努力,制定和实施好“十五五”规划,把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一件一件抓出成效,努力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住房城乡建设力量。
“十四五”期间,住房城乡建设部坚持市场与保障相结合,多措并举、多点发力,提高人民群众居住水平。第一,着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住房需求。第二,着力满足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第三,着力维护购房群众合法权益。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董建国介绍,“十四五”期间,全国累计销售新建商品住宅面积约50亿平方米。同时,存量住房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目前全国有15个省、区、市二手住宅交易量超过新房。
统筹推动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
“十四五”时期,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坚持人民立场,坚持想明白、干实在,坚持专业、敬业,坚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尊重实际,深化改革、攻坚克难,着力稳增长、惠民生、防风险、促转型,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为民生改善办实事。第一,人民群众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牢牢抓住“安居”这个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基点,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系统推进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全国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和城中村、城市危旧房改造等安置住房1100多万套(间)、惠及3000多万群众。
第二,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全面开展城市体检,大力实施城市更新,统筹推动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持续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城市的天更蓝、水更清、环境也更加优美,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全国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4万多个,惠及4000多万户、1.1亿人;加装电梯12.9万部,增设停车位340多万个、养老托育等社区服务设施6.4万个;更新改造供水、燃气、供热等地下管网84万公里;打造“口袋公园”1.8万多个、城市绿道2.5万公里,以“小切口”改善“大民生”。
第三,建筑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坚持“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大力发展智能建造、绿色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推广应用先进成套技术体系和新装备、新材料、新产品,培育绿色建筑经济增长点,优化建筑市场环境,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推进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努力为全社会提供高质量建筑产品。建筑产业规模屡创新高,2024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了32.7万亿元,实现增加值9万亿元。建筑业现代化程度在大幅提升,“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深中通道、北京冬奥场馆等一批世界级重大工程,盾构机、架桥机、造楼机等一批大国重器,雅万铁路、卢塞尔体育场等一批“一带一路”标志性成果,赢得了世界瞩目和赞誉。
第四,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坚持守正创新,注重系统集成,突出实际成效,纵深推进各项改革任务,用改革的思维和办法破解难题,努力为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深化住房和房地产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完善住房供应体系,改革完善房地产开发、融资、销售等基础性制度,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新机制。深化城市建设领域改革,健全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一体化推进机制,建立城市建设运营投融资新体系,构建城市高效能治理新模式,努力形成适应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和法规体系。深化建筑领域改革,强化标准引领、科技赋能,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业的深度融合,推进自主可控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全领域、全过程应用,培育全产业链融合一体智能建造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现代化建筑产业。
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城市更新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秦海翔认为,做好城市更新工作,关键是城市要落实好主体责任,构建市级统筹、部门联动、分级落实的工作格局,要扎实开展城市体检评估,编制城市更新规划,分轻重缓急谋划好城市更新项目,统筹政策和资金,加强组织保障,推动各项任务尽快落地见效,以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城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城市更新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部署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以来,住房城乡建设部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出政策、明底线,推试点、抓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第一,坚持体检先行,找准城市更新的着力点。城市和人一样,是有机生命体,为了健康需要体检。“城市体检评估是精准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治理水平的创新性举措。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查找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二是坚持目标导向,查找影响城市竞争力、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弱项。”秦海翔认为。
第二,坚持统筹推进,加快重点任务落地见效。指导各地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精准实施城市更新项目。一方面,抓紧实施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更新项目,消除安全隐患,改善人居环境,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2387个,建设筹集安置住房230多万套;启动城市危旧房改造17.5万套(间);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4万多个、4000多万户、惠及1.1亿居民。坚持抓好城市的“里子工程”,累计改造各类地下管网84万公里,加快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有效提升了城市安全运行保障能力和韧性。
另一方面,以更实举措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好房子建设,抓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开展完整社区建设,改造老旧街区6500多个、老旧厂区700多个,为市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空间、更新的消费场景、更多的创业空间。秦海翔向记者表示,扎实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主要抓了三件事,可以概括为“三个革命”:第一是“楼道革命”,第二是“环境革命”,第三是“管理革命”。
第三,坚持机制创新,建立可持续城市更新模式。一是完善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牵引的城市更新机制。对每一个项目都精打细算,做到自身资金能平衡、运营维护可持续。二是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一体化推进,健全“体检发现问题、更新解决问题、评估实施效果、推动巩固提升”的闭环工作机制。三是建立金融、财税、土地等相关支持政策协同机制,实行“项目跟着规划走、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同时,研究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等,希望通过新机制的建立,推动高质量城市更新,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转向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阶段的新要求。
集中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建设“好房子”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社会各方面对“好房子”充满期待。倪虹认为,“好房子”承载着千家万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好房子”的决策部署,住房城乡建设部重点抓五个方面工作:第一建设“好房子”得有一个好的标准。第二有了好的标准得有好的设计。第三好的设计得有好的材料。第四有好的建造得做到人民群众想要的不漏、不堵。第五得有好的运维保证房屋全生命周期能够保持在良好的应用状态。所以,住房城乡建设部从五个方面来推动工作。第一,在好的标准上下功夫。《住宅项目规范》已经于2025年5月1日正式实施,即从5月1日以后新建的住宅项目都要按照新的标准来实施。第二,在好的设计上下功夫。鼓励设计师下功夫研究住房问题,解决老百姓身边问题,特别是让每一平方米物有所值、甚至物有超值,为老百姓造福。同时,不仅有新房子也有老房子的更新改造,要求新房子能够建成好房子,让老房子通过改造向“好房子”靠拢。
第三,在好的建材上下功夫。用“揭榜挂帅”方式推动研发适用于“好房子”新型建材,并通过互联网、传感器等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在“好房子”当中得到应用,提高住房品质。第四,在好的建造上下功夫。老百姓最关心的“好房子”要解决的问题归纳叫“6633”。其中,第一个“6”是房子有“六不”,不霉、不堵、不漏、不吵、不裂、不臭。第二个“6”是房子要“六防”,能防电、防火、防灾、防盗、防撞、防摔。两个“3”,第一个“3”是“三省”,要省心、省地、省钱。第二个“3”是“三要”,要健康、要实用、要有关怀。第五,在好的运维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制度。一方面,物业服务要实施提升行动,解决好群众有感的一些“关键小事”,为广大居民打造一个更有温度的幸福家园。
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具有广阔的科技应用场景,目前从工程建设到城市管理服务,新科技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李晓龙介绍,住房城乡建设部将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以科技进步赋能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持续巩固提升世界领先技术,集中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大力推广应用惠民的实用技术,整体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不少领域已经实现了“领跑”。第一,新技术加速突破。聚焦科技前沿、民生改善、工程需求,实施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组建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攻克大跨度、大空间、复杂结构、绿色低碳、智能建造和城镇给排水等方面一大批技术难题,为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
第二,新材料不断涌现。推动引导建筑材料研发、生产、检测、应用等单位协同攻关,创新出光伏建筑玻璃、自修复混凝土、气凝胶保温材料、高性能隔声毡等一大批新型材料。这些新材料的推广应用,能够显著提升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的性能,减少碳排放,降低维护成本。第三,新装备迭代升级。打通工程装备科学研究、实验研发、推广应用链条,一大批新型装备成为推动工程建设的“利器”和彰显大国建造的“国之重器”。第四,新应用高效赋能。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人工智能(AI)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大幅提升城市管理效能和安全韧性。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