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从沉睡资源到增收金棚:金厂沟梁镇以党建为舵,让小菌菇撑起乡村振兴大产业

©原创 发表时间:2025-10-10 08:15
分享到:

金秋时节的金厂沟梁镇,层林尽染间透着丰收的喜悦。在石桥子村的赤松茸种植基地,党员种植大户罗凤山正蹲在菌床前,小心翼翼地查看赤松茸长势,棕红色的菌盖点缀着白色菌纹,像一颗颗“森林红宝石”破土而出。“以前咱守着林地没思路,现在跟着党支部种赤松茸,不仅自己学技术、建大棚,还能带着乡亲们一起干!”罗凤山擦了擦额头的汗珠,脸上满是自豪,“去年我家5亩林下赤松茸纯赚5万多,今年又扩种了15亩,周边20多户农户看着眼红,都跟着我学种植,这就是党员带头的力量!”在石匠沟村的黑木耳种植大棚里,脱贫户王桂英正忙着采摘木耳,手指翻飞间,一朵朵肥嫩的木耳便落入筐中。“家里有老人要照顾,出去打工不现实,现在在基地干活,一天能挣120块,还能按时回家做饭,一年下来能攒6000多块,比种玉米强太多了!”李晓磊笑着说,自从基地建起来,她再也不用为零花钱发愁,“不仅能挣钱,还能学技术,说不定以后我也能在自家小院种点木耳,多一份收入!”

金厂沟梁镇地处赤峰市敖汉旗东南部,努鲁尔虎山北麓的地理优势,造就了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下的昼夜温差,400-450毫米的年降水量搭配31.7万亩林地、60%的森林覆盖率,肥沃的腐殖质土壤为黑木耳、赤松茸等食用菌生长提供了“天然温床”。近年来,镇党委立足生态禀赋,以“黑木耳+赤松茸”食用菌产业为核心,将党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振兴动能,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特色发展之路。

(挂袋木耳长势喜人)

党委领航破瓶颈,沉睡资源变“金棚”。

“产业要发展,必须先破解瓶颈!”镇党委书记回忆起产业起步时的场景,感慨颇深。此前,全镇250栋冷棚长期闲置,林地资源也未充分利用,如何唤醒这些“沉睡资产”,成为全镇的重点课题。2023年,镇党委率先在全旗引进赤松茸栽培技术,通过“先试点试种,再农户推广”的方式,在段木梁村、石匠沟村等4个村开启试种,同时招商引资引入黑龙江客商,建成菌包厂和食用菌养殖基地,彻底解决了“种源难、技术缺”的问题。

(食用菌基地)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针对冷棚闲置问题,镇党委推出“黑木耳+赤松茸”轮作模式,上半年采摘完黑木耳后,大棚内种植赤松茸,棚外空地发展秋耳地摆种植,实现“一棚一年两茬、一地多收”。“以前一栋冷棚一年就种一茬作物,利润也就几千块,现在轮作模式下,每栋棚纯利润能达1.9万元,闲置冷棚变成了‘增收黄金棚’!”基地负责人介绍,目前全镇已盘活250栋闲置大棚,建成木耳养殖基地4处,2025年木耳菌棒产能突破400万棒,赤松茸种植面积达600亩,产业规模逐年扩大。

(地摆木耳)

技术人才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金钥匙”。镇党委建立“引才、育才、用才”全链条机制,不仅邀请黑龙江绥棱县永成家庭农场专家常驻指导,开展技术培训20余场,还选拔15名优秀青年农民赴外地实训,培养出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土专家”“田秀才”。“以前种菌菇全靠摸索,现在有专家手把手教,还有‘土专家’随时答疑,种出来的赤松茸又大又好,销路根本不愁!”种植户胡万春骄傲地说。

党支部聚力强链条,多元业态促增收。

“单打独斗难成气候,抱团发展才能走得远!”金厂沟梁村党总支领办的敖汉旗四季香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作为镇里的龙头合作社,四季香合作社构建了“菌包生产—技术指导—分拣包装—冷链储存—市场销售”的完整产业链,统一为农户提供菌包、技术标准和收购销售服务,彻底解决了农户“种不好、卖不出”的难题。“合作社还建立了质量追溯体系,每一批产品都能查到来源,‘四季香’牌食用菌现在在市场上特别抢手,北京的客户都提前下单!”合作社负责人说。

(合作社在开展地摆木耳前期准备工作)

立足生态优势,全镇探索出“林下种植+冷棚轮作+庭院经济”的立体化发展模式。上查干高勒村、石桥子村等5个村利用林地天然遮阴优势,发展赤松茸林下种植600余亩,既降低了种植成本,又保护了生态环境;段木梁村鼓励村民利用庭院闲置土地种植,党支部提供菌包、技术和销售支持,脱贫户胡万春用0.5亩庭院种赤松茸,共增收5000余元,“小庭院”真正变成了“增收园”。“以前院子里就种点蔬菜,现在种赤松茸,不占耕地还能挣钱,真是太好了!”胡万春笑得合不拢嘴。

(脱贫户胡万春赤松茸喜获丰收)

党员大户的示范带动,让产业发展更有活力。镇里培育了一批食用菌种植党员大户,通过“党员责任田”“示范种植棚”提供现场教学,赤松茸种植初期,党员大户主动分享经验、解决技术难题,累计带动200余户农户参与种植。“党员走在前,群众心里甜!”高洪刚就是其中之一,他不仅自己扩大种植规模,还免费为周边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大家解决病虫害防治、采收分拣等问题,“看着乡亲们都能靠种菌菇增收,我这心里比自己挣钱还高兴!”

(林下赤松茸采摘)

产业惠民结硕果,乡村振兴谱新篇。

“发展产业的最终目的,就是让群众得实惠!”镇党委书记表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经济增长,更成为了当地居民的“就业粮仓”。木耳产业每棒人工成本0.7元,年生产400万棒带动务工收入280万元;赤松茸产业每亩人工成本4000元,600亩林下种植带动务工收入200万元。生产旺季时,基地日均用工超200人,全年累计带动1000余人务工,人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实现了“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

(家门口就业)

冷链仓储设施的建设,让食用菌产业附加值大幅提升。镇里统筹建设3座冷库,总储存容量达500吨,实现“采摘—分拣—冷藏—运输”无缝衔接,延长了产品保鲜期,让金厂沟梁镇的食用菌得以远销北京、天津、沈阳等大城市,市场价格较本地提高20%以上。“以前鲜菇采摘后只能就近卖,遇上行情不好还得赔本,现在有了冷库,能错峰销售,价格更高,我们的收入也更稳定了!”种植户魏洪军说。冷链设施不仅保障了收益,还带动了分拣、包装、运输等岗位就业,形成了“产业发展—岗位增加—收入提高”的良性循环。

(在分拣车间分菇)

多元利益联结机制,让群众和村集体共享产业发展红利。镇里建立“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劳务收入”机制,土地流转农户每亩年获租金800元,入股合作社农户户均分红超2000元,叠加务工收入,户均年增收超1.5万元;村集体经济通过参与合作社运营、设施租赁等方式,年增收5万元以上,实现了“群众增收、集体壮大”的双赢局面。“以前村集体没什么收入,想办点事都难,现在有了产业支撑,村里能修道路、建文化广场,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石匠沟村党总支书记说。

谈及下一步工作,镇党委书记信心满满:“我们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围绕食用菌产业做文章,一方面强化技术支持,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提高产品品质和产量;另一方面拓展销售渠道,通过招商引资、农产品展销会等方式,提升‘金镇菌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推动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同时,我们还将探索‘食用菌+旅游’‘食用菌+深加工’等新业态,延伸产业链,让这朵小小的菌菇,绽放出更大的‘蘑’力,带领全镇群众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如今的金厂沟梁镇,菌香飘满田间地头,致富路上人头攒动,党建引领下的食用菌产业,正以强劲的动力,绘就着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金厂沟梁镇人民政府)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