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扬州邗江区杨庙镇新杨村,稻浪翻滚处跃动着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状元耕读研学基地里,孩子们卷起裤腿,赤脚踩进泥田体验插秧;3D打印文创工坊里,青年创客与村民携手创作稻草文创;村头烘干房机器轰鸣,新收的稻谷正通过标准化流程烘干——这幅“景美人和”的图景,正是新杨村以党建为红色引擎,破解传统农业村发展困境、激活农文旅融合动能的生动缩影。
党建强基:锚定方向聚合力,破解发展“最初一公里”
“以前村里全是零散农田,年轻人不愿种,大户不敢接,集体收入常年‘原地踏步’。”提及新杨村的转型起点,村党总支书记李慧坦言,作为典型的丘陵地貌传统农业村,3445亩耕地中近半是“楼梯田”,工业发展受限、农业效益低下曾是该村的“硬骨头”。
转机始于党建引领的“破局行动”。2023年市派第一书记张韦到任后,村党总支迅速组建“农文旅项目专班”,以“优组织、强队伍、兴产业”为抓手,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通过党员分片走访,精准摸清915户村民需求及27个生产组闲置资源情况;召开党员大会、种粮大户座谈会等20余场次,最终锚定‘农文旅融合’发展方向,制定《2023—2025年农文旅发展三年规划》,谋划出“一轴四心”(以新杨北路为轴,串联党群服务中心、状元谷、烘干基地、壹号院)的发展格局。
“党建不是‘空口号’,是要帮村民解难题、找路子。”张韦介绍,针对种粮大户“晾晒难、卖粮贱”的痛点,村党总支牵头攻坚——清退陶塘老村部的散乱钢模站,整合区农业农村局“十百千万”项目100万元、市农业农村局专项扶持资金50万元、供销联社注资80万元,建成年烘干能力达120吨的稻麦烘干基地,配套引进韩国原装鲜米加工设备,构建‘烘干—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更创新的是,村集体以“51%控股”模式与大户合作:大户潮粮烘干后增值部分,扣除成本后村集体分51%、大户分49%,既有效保障集体收益,又切实稳定大户种植信心。“现在稻谷不用再露天晾晒占道,烘干后每斤能多卖两毛钱,算下来一年能多赚好几万!”种粮大户的感慨,道出了10余户种植大户的心声。
党员的先锋作用成了凝聚发展的“强力胶”。面对项目推进中的观念分歧,老党员主动入户做工作;青年党员组成“攻坚队”,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新杨北路黑色化改造、新杨河疏浚等重点基建工程;在研学基地运营中,党员志愿者担任“农耕讲师”,全年服务超1800人次——党组织的凝聚力,让“一盘散沙”的资源聚成了“一股绳”。
产业融合:文化赋能延链条,打造增收“多元引擎”
“我们守着‘状元故里’的金招牌,不能只种‘一季稻’。”新杨村党总支的思路很清晰:以明代状元李春芳的文化IP为纽带,让农业“接二连三”,走出“以农促旅、以文兴村、以游带产”的路子。
在党建引领下,文化资源先“活”了起来。村党总支深挖李春芳颐养天年的历史遗迹,投资80万元建成状元耕读研学基地,复刻“耕读生活”:4亩体验田供孩子割稻脱粒,亲水平台可钓龙虾,稻米加工车间里,鲜米机现场将金黄的稻谷变成整齐的米砖,孩子们还能制作“稻子—米—稻壳”的净化瓶带走。2024年试运营以来,基地已接待游客超1800人次,带动村集体增收8万元。
尤为巧妙的是“文化+产业”的融合创新。村党总支引入青年创客杜文弢,携手共建“小状元3D研学文创工坊”:以玉米秸秆磨粉为原料,打印出状元府邸微雕、祈福礼盒,线上通过“好地方”土特产商城销售,线下在文创市集展销。“高考季推出的3D打印状元礼盒,刚一上线就被抢购一空!”工坊负责人介绍
眼下,总投资208万元的“小状元农趣研学营地”正加速建设。项目盘活了60亩低效复垦地,巧妙利用丘陵高度差,设置了“状元谷滑草”“田间小火车”“萌宠乐园”等模块,预计建成后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34万元。“未来游客来了,能‘走状元路、坐状元号、吃状元饭’,将文化体验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入。”
农业的“产业链价值”也在党建推动下不断延伸。通过“红色电商联盟”,党员志愿者帮村民把土鸡蛋、散养家禽、手工草编搬上“一码通”平台进行销售;烘干基地不仅服务本村,还辐射周边村组,截至24年底已为其他村加工稻谷300余吨,带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39.73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至42701元。
民生为本:服务下沉暖人心,绘就和美“幸福画卷”
“村里的路变黑了,环境变美了,党群服务中心还能提供按摩、打牌等服务,日子过得比城里还舒心!”提及这些变化,72岁的村民王大爷笑着说。新杨村的振兴,始终以“民生温度”为标尺,党建则如春风化雨,成为传递这份温度的温暖使者。
基础设施升级先行。村党总支争取“一事一议”项目资金,2025年完成新杨南路黑色化改造,27个生产组村民从此告别泥泞路,出行难题迎刃而解;清理113个卫生死角,推行垃圾分类,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升级后的党群服务中心俨然成为“村民之家”:5台按摩椅整齐排列,台球桌旁不时传来欢声笑语,每月还有农技专家驻点答疑。
就业增收更“接地气”。研学基地、烘干房、文创工坊优先雇佣本村村民,目前已有3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残疾人李师傅在家承接3D打印手工贴装,指尖翻飞间,足不出户便有了稳定收入。“以前闲在家,现在有事做、有钱赚,心里踏实!”张阿姨说。
更贴心的是“细节服务”:农趣营地的小火车化身“暖心专列”,“招手即停”免费接送老年人往返村部;党员干部定期走访困难户,帮行动不便的村民代买代送;烘干基地为村民加工大米“零利润”,仅收成本费——这些“小事”,让党建引领的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如今的新杨村,“状元精神”的标语醒目地挂在村道旁,既映照着历史的厚度,更彰显着振兴的热度。从“集体经济薄弱村”到“农文旅融合示范村”,新杨村的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党建是乡村振兴的“定盘星”,只要把党组织的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把党员的力量聚成干事合力,传统农业村也能走出“景美、业兴、民富”的新路径。正如张韦所说:“未来我们还要深化‘状元文化IP’运营,吸引更多乡村合伙人,让‘状元故里’的振兴故事更精彩!”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