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现利润59.6亿元 2025年上半年中国农机出口与转型双轮驱动

©原创 作者: 郭宇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10-09 11:24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  郭宇

2025年上半年,中国农机行业在粮食价格低迷、产能过剩等多重压力下,展现出“整体稳中有升、内部加速分化”的发展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297.4亿元,同比小幅增长4.12%;但受成本压力与市场竞争影响,实现利润59.6亿元,同比下降4.4%。从景气度来看,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监测的农机市场平均景气指数为49.1%,同比去年小幅上扬1.7个百分点,虽仍处于荣枯线以下,但行业信心已逐步回升。

冷热不均 进入结构性调整阶段

“今年上半年行业最大的特点是‘冷热不均’,传统市场承压与新兴领域爆发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会长范建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种分化不是短期波动,而是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必然结果,结构性调整的趋势非常明确。”

从传统农机市场来看,多数品类出现不同程度下滑,但细分领域的结构优化特征显著。大中拖市场中,25-100马力中拖累计销售12.46万台,同比大幅下滑15.53%,而100马力以上大拖销量达9.69万台,同比增长1.57%。“经过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的深度调整,大中拖市场的‘去低端化’进程加快,用户更倾向于选择效率更高、智能化更强的大马力机型,预计全年实现增长的概率较大。”范建华分析道。

收获机市场呈现“冰火同炉”的格局,轮式谷物收获机、常规玉米收获机销量下滑,但履带式谷物收获机稳步增长;玉米收获机细分品类中,籽粒玉米收获机、鲜食玉米收获机虽保持增长,但因当前市场占比不足,暂未扭转整体下滑趋势。“不过玉米价格已呈现稳中趋升态势,加上市场经过多年下滑已形成‘洼地效应’,我们判断玉米收获机市场全年有望迎来拐点。”范建华补充道。

种植机械市场同样呈现结构性差异。播种机与其他种植机械销量下滑,插秧机市场却凭借黑龙江“旱改水”需求实现小幅增长——上半年插秧机销量占全年比重超90%,其中手扶式插秧机因适配刚改造的水田作业场景,成为拉动增长的主力;而乘坐式高速插秧机受地方补贴额度下降(安徽市场表现尤为突出)影响,出现周期性滑坡。耕整地机械作为最成熟的细分市场,上半年小幅下滑,因主要销售集中在下半年,全年走势仍需观察,但其波动幅度通常维持在-5%至5%之间,对整体市场影响有限。

与传统市场形成对比的是,新兴农机市场上半年表现亮眼,成为拉动行业增长的新引擎。植保飞行器累计销售15.87万架,同比飙升71.87%;农机自动驾驶系统销量达16.8万套,同比增长40.23%;设施农业机械、丘陵山区专用机械、块茎类作物收获机、果蔬茶种植与收获机械等品类也持续保持上升势头。“这些新兴领域的爆发,本质上是农业生产对‘高效化、精准化、专业化’需求的集中释放,也印证了农机行业正从‘大宗作物机械化’向‘全品类机械化’拓展。”范建华强调。

出口亮眼 破壁垒企业探索新路径

在国内市场深度调整的同时,中国农机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持续加快,2025年上半年出口表现尤为突出。海关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农业机械及零部件进出口总额达99.8亿美元,同比增长21.5%,增速较去年同期提升22.0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93.05亿美元,同比增长26.5%,进口6.8亿美元,同比下降21%,贸易顺差扩大至86.3亿美元,同比增长32.7%。

“近五年除2023年小幅波动外,我国农机出口始终保持增长态势,2021年实现大幅增长,2024年强势反弹,今年上半年增速再创新高,这背后是国际竞争力与市场需求的双重支撑。”范建华表示。从全球宏观环境来看,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与粮食安全需求提升,推动全球农机市场规模扩张——2024年全球农机市场规模达1500亿美元,同比增长4.5%,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农机市场之一,规模达500亿美元,同比增长5%,为出口增长奠定基础。

从出口区域来看,东南亚、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需求旺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贡献超60%的出口份额,东盟已取代美国成为中国农机第一大贸易伙伴,亚洲内部贸易规模已超越与域外国家的贸易额。“这些地区农业人口多、机械化率低,对中小马力拖拉机、收割机、灌溉设备等产品的需求与中国农机的适配性高度契合,成为出口增长的核心阵地。”范建华解释道。

政策支持与企业内生动力则为出口提供了双重保障。国家“优机优补”“更新补贴”等政策推动农机产品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不仅提升了国内市场竞争力,也使出口产品更易满足欧盟CE认证等国际标准;“一带一路”倡议鼓励企业参与海外农业援助项目,在非洲、东南亚建立组装厂或合资公司,进一步拓展市场渠道。同时,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倒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与性价比,形成“高中低产品组合”优势,可满足不同国家的需求——中国农机涵盖32个大类、107个小类、504个品目,覆盖耕、种、管、收全环节,尤其适配家庭农业与小农户生产场景。

从企业表现来看,出口呈现“龙头引领、集群发力、细分突破”的特征。中国一拖、潍柴雷沃、江苏沃得、常州东风、中联重科等龙头企业凭借技术与渠道优势,成为出口主力;浙江台州作为“中国喷雾器之都”,集群内多数企业以出口为主,形成专业化出口基地;在区域市场拉动下,部分细分领域企业表现突出,浙江星莱和插秧机借助东南亚、印度市场需求增长,今年一季度出口额已达去年全年的数倍。

尽管出口形势向好,但挑战依然存在。范建华指出:“全球经济低迷、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国际贸易摩擦加剧,为出口增加了不确定性;更关键的是,我国农机在高端领域仍存短板——大马力发动机、高端变速箱、智能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对外依存度高,180马力以上大拖进口占比超90%,出口俄罗斯时因无法满足300马力以上机型需求导致销量滑坡;同时海外售后服务网络建设滞后,在非洲、东南亚等市场,服务响应不及时影响用户信任。”此外,出口秩序混乱、低价竞争、假冒伪劣产品等问题,也对中国农机的国际形象造成损害,亟待行业协同解决。

找准赛道 谋转型未来聚焦五大领域

近期,欧美国家对中国制造产品加征关税,给农机出口带来新压力。从受影响品类来看,园艺牧草机械首当其冲——2024年该品类对美出口额达6.81亿美元,占对美农机出口总额的18.91%,其中旋转式割草机占比超60%、便携式喷雾器占比约13.77%,这类低附加值产品利润薄、关税成本转嫁能力弱,部分订单已向东南亚转移;中小型耕整地机械(耙、松土机等)、未列名农林整地机械、耕种田间管理机械等对美出口额均超千万美元,同样因附加值低面临竞争力下滑风险。

“关税压力既是挑战,也是推动行业升级的契机。”范建华认为,企业需从三方面破局:一是“市场多元化”,避免依赖单一市场,上半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增长29%、对非增长46.6%、对印增长34.58%,这些新兴市场潜力巨大,企业应通过参加海外展会、布局海外仓等方式主动开拓;二是“产品高端化”,摆脱低附加值竞争,加大核心技术研发,提升产品溢价能力;三是“渠道数字化”,借助跨境电商平台精准匹配需求,“金大丰通过‘跨境电商+海外仓’模式拓展俄罗斯市场,双峰27家农机企业2024年自营出口额增长65.2%,这证明数字化是中小企业出海的有效路径。”

在技术层面,中国农机行业近年已取得多项突破:大马力拖拉机电动化与混合动力技术实现“换道超车”,玉柴YCK16高原增程系统将功率衰减压缩至8%以下,中联重科MiDD电驱无级变速系统作业效率提升30%;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进程加快,宁德时代定制农机电池包支持低温启动,柳工AMT变速箱成本较进口低40%;丘陵山区专用机械也实现针对性突破,适配复杂作业场景。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较明显——产品可靠性仅为国外的50%,作业效率、水肥药利用率约为国外的70%,高端液压件、农用传感器仍依赖进口;智能化深度不足,国际品牌已实现AI与大数据的深度集成,我国仍停留在单机智能演示阶段。

展望未来3-5年,范建华认为有五大细分领域最具增长潜力:一是智能农机装备,自动驾驶拖拉机、植保飞行器、智能控制系统等将受益于AI、5G、北斗技术融合,政策支持与规模化农业需求将加速其普及;二是丘陵山区与特色经济作物机械,在“补短板”政策推动下,鲜食玉米收获机、果蔬茶专用机械等将填补市场空白;三是新能源农机,“双碳”目标与汽车行业“三电”技术溢出,将推动电动拖拉机、收获机发展,降低运营成本;四是农业机器人及无人系统,劳动力成本上升与低空经济政策赋能,使其在设施农业、果园作业等场景快速落地;五是农机后市场服务,随着农机保有量增长与用户专业化需求提升,维修保养、数据服务、金融租赁等增值服务将成为新增长点。

“中国农机行业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关键期,短期挑战虽存,但长期趋势向好。”范建华总结道,“企业只要找准细分赛道,持续投入技术创新,贴近用户真实需求,就能在结构性调整中抓住红利,推动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高质量发展。”

作者:郭宇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