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东: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立新标”

来源:中国人才 发表时间:2025-09-30 15:19
分享到:

山东作为全国6个改革试点地方之一,坚持把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改革作为深化科技与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一招,强化系统联动,突出破立并举,加快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激励各类科技人才服务国家、潜心研究、担当作为,为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强化上下联动   凝聚改革推进合力

徐公强是济宁金牛机械有限公司技术工人,曾因为学历限制一直未能评上职称。得益于山东省实施的专精特新企业“董事长举荐制”,凭借在企业参与多种机械设备设计、技术研发工作及100余项专利,经直接举荐,徐公强如愿在2024年评上高级工程师,圆了高工梦。

2024年1月,山东省科学技术厅会同省委组织部等八部门出台全省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坚持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系统推进改革试点工作。

一方面,自下而上促改革。山东从不同层面遴选了20个试点单位,每个单位分别承担1—2项改革试点任务,实现了高校、科研院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医疗机构、科技型企业的全覆盖。同时,采取召开全省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推进会、成立科技人才评价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编印工作简报等方式,指导和推动试点单位探索符合不同类型人才特点的评价指标和方式。

另一方面,自上而下抓改革。改革注重部门联动,明确了组织、教育、科技、工信、人社、农业农村、水利、卫健8个部门的15项改革任务清单,推动各部门提出支持本行业、本领域改革任务的政策举措,共同推动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精准发力、协同发力、持续发力。

比如,省委组织部优化山东省泰山人才工程项目评价标准,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更加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

省教育厅以省两办名义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的若干措施》,从深化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改革、教师评价改革、用人评价改革等6个方面提出25条举措,持续完善教育人才评价机制。

省科技厅深入推进“三评”改革联动,聚焦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加强有组织科研,每年发布100项左右的重大项目指南,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谁能干就让谁干,推行技术成熟度评价,完善项目里程碑式管理,进一步激发科研人才创新活力,催生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同时,省科技厅优化调整平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基础研究类平台重点评价原始创新能力、国际科学前沿竞争力、满足国家和省重大需求的能力;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平台重点评价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对行业技术进步的带动作用。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创新实施专精特新企业高级职称董事长直接举荐申报机制,2024年,2595名专业技术人才通过举荐制获评高级职称,同比增长44.4%。

强化分类导向    完善多元评价体系

王继纵是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长周期考核机制的受益者。他加入研究院后,深耕植物光生物学研究,经过4年不懈努力,王继纵课题组与邓兴旺课题组合作在《Cell》上发表了研究论文,填补了植物光敏色素信号传导机制研究的关键空白。

近年来,山东按照干什么评什么原则,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职业属性、岗位特征、行业领域,有针对性地完善评价机制。

以使命导向推进承担国家和省重大攻关任务类人才改革。山东大学、崂山实验室等4家试点单位重点突出支撑国家安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通过提高承担国家和省重大攻关任务情况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进一步激励科研人才勇担国家使命、为国服务奉献。山东大学出台文件,明确把国家和省重大科研任务完成进度、新旧动能转换标志性成果落地贡献、实现国产化替代情况等作为重要人才评价指标,2024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7项,数量较2023年增长60%。

以原创导向推进基础研究类人才改革。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等5家试点单位以学术贡献和创新价值为导向,不把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等作为量化考核指标,重点评价“从0到1”学术成果的原创性、贡献度、同行认可度和影响力。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针对农业领域基础研究特点,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建立国际“小同行”专家评价机制,完善长周期考核机制,5年聘期只设中期考核和期满考核,鼓励科研人才敢于挑战开创性、周期长且有失败风险的创新研究项目。

以市场导向推进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人才改革。青岛科技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等10家试点单位以技术突破和产业贡献为导向,探索把技术合同交易额、市场估值、创办企业效益等情况作为重要评价指标,构建专家、用户、企业及第三方深度参与的评价方式。青岛科技大学通过设立职称晋升专属通道、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单列管理等举措,激励科研人才瞄准企业需求搞攻关、促转化,在2024年《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中,学校成果转化总合同金额位列全国高校第23名、山东省属高校第1位。

青岛科技大学轮胎先进装备与关键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汪传生在指导团队橡胶复合材料研发

以需求导向推进社会公益研究类人才改革。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等8家试点单位根据农业、水利、卫生、海洋等不同行业特点,建立行业用户、服务对象和社会参与的评价方式,重点评价社会效益等情况。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省眼科医院)针对临床医师、护理、医技、药师、科研等不同岗位特点,实行分类考核、精准评价,特别是将临床能力作为医生职业晋升的核心标准,有效扭转唯论文倾向,让医疗人才回归看病救人的职业初心,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价值导向。

强化结果运用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山东积极推动各试点单位将人才评价结果作为岗位聘用、职务晋升、薪酬确定的重要依据,真正实现以评促用。

实行职称评定一票通过。各试点单位建立与技术合同成交额、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等相匹配的人才岗位聘用、职称评聘制度,对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的人才放宽学历、资历等限制,可破格晋升岗位或职称。2024年以来,20家试点单位累计有200多人获得破格晋升。

加强人才工程指标倾斜。山东集成组织、教育、科技等部门政策资源,支持试点单位在自主组建团队、进人指标配置、省级以上人才申报等方面,给予作出突出贡献的领军人才倾斜支持。今年,省科技厅给予每个试点单位1个国家级人才申报名额,支持领军人才招募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

实施定向科技奖励机制。山东实施定向科技奖励制度,对完成重大任务、作出重大贡献的科研团队,定向授予省科技奖。比如,国家级领军人才张学莹团队创立了估值7.45亿元的硬科技企业,一举攻克我国在自旋电子片领域关键测试设备“卡脖子”难题。2024年,张学莹凭借这一突出贡献定向获得省科学技术奖青年奖。(中国人才)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