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江苏省镇江经开区大路镇滨江大道,中交一公局港发(江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交一公局港发建科)生产车间内,一台抹面机器人正灵活挥动机械臂,对弧形混凝土预制构件进行高精度抹面作业。短短五分钟,粗糙的混凝土表面变得平整光滑。随后,经过淬火、蒸汽智能温控养护等多道自动化工序,一片片应用于海底隧道和城市地铁建设的盾构管片顺利下线。
这一幕场景是传统基建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一个缩影。作为江苏省评定的先进级智能化工厂,中交一公局港发建科凭借“盾构隧道预制管片新型智能化施工技术”,近日再次获得上海市交通建设工程创新技术认定。今年7月,企业在上海地铁19号线建设项目的竞标中脱颖而出并成功中标。未来三年多时间,企业将向该项目供应盾构管片10385环,占项目总需求的19%,预计产值达3.26亿元。
“我们之所以能在激烈市场中脱颖而出、持续赢得订单,关键在于我们持续实施了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升级战略,在赢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的同时,也为业务增长注入新动能。”中交一公局港发建科技术品控部部门经理刘洋介绍,目前,企业应用的新型智能化盾构管片生产工艺,融合自动化与数字化技术,在模具开合、混凝土浇筑等核心工序中广泛引入多类机器人作业,构建起高效智能制造流程。该工艺在提升管片尺寸精度与质量一致性的同时,显著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约人工成本30%,缩短生产周期20%以上。
除此之外,企业还实现了全流程数字化追溯管理。在厂区外的空旷场地上,3万多个盾构管片整齐码放,每块都贴有专属二维码。通过手机扫码,即可实时查询包括生产日期、原材料配比、质量检验记录等全生命周期数据,为地铁、隧道等工程的高效高精度施工提供了坚实保障。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源于“硬件”智能化升级,更在于以人工智能(AI技术)为核心的智慧决策系统。在企业数字化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实时滚动显示材料进场、生产排产、设备运行、安全监测等关键数据。这套名为“装配式建造数字化生产运营平台”的系统,深度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与AI分析技术,实现了从原料采购到成品出库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
“目前我们手中订单充足,生产线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企业总经理何仁清介绍。自2022年落地镇江经开区以来,企业凭借大力推进智能技术应用,已为海太长江隧道、上海轨道交通嘉闵线、21号线一期东延伸等重大工程生产盾构管片6600环、约38000余片。
季翔摄
作为一家从北京跨越千里、扎根长三角的央企,中交一公局港发建科通过持续提升数智化水平,积极打造高效的智能化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接下来,该企业将继续加大智能制造研发投入,积极拓展数字新技术应用场景,以新质生产力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区域经济建设与交通强国战略实施贡献力量。(潘宇琴 王洁源 吴慧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