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魁多镇正以一片“致富金叶”撬动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涉藏地区唯一成片成规模的茶叶产区,该镇依托茶马古道历史、茶文化底蕴及独特地理优势,紧扣“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思路,创新“产文旅”发展路径,将茶产业从单一种植升级为“种植+加工+文旅”全链条业态,不仅让“天乡茶叶”成为群众增收的核心抓手,更打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九龙样板”。
科技赋能夯根基,筑牢产业发展“硬底盘”。产业振兴,科技是关键。魁多镇始终以“建基地、提品质、强科技”为茶产业发展核心,从源头上把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传统茶园向现代化“茶叶工厂”转型。在基地建设上,该镇牵
头创建茶叶农业园区,推行标准化种植管理,形成“核心区+辐射区”产业布局。截至目前,九龙县茶叶种植总面积达7900多亩,其中里伍村核心区3500余亩、辐射区4400余亩;全县百年以上古茶树14.7万余株,其中有古茶树7.48万株。2024年九龙天乡茶叶农业园区成功获评“四川省三星级农业园区”,综合产值突破7000万元;里伍村也被国家农业农村部命名为“全国第十二批‘一村一品’示范村(茶叶)”,产业根基持续夯实。为守护稀缺古茶树资源,魁多镇建成“种植资源保护及古茶树育苗基地”,牵头起草《九龙县古茶树保护管理办法》;同时依托东西部协作资源,组建茶叶专业人才队伍,制定《茶叶种植规范流程》,开展“送茶苗、送肥料、送技术”“三送”活动,手把手指导茶农科学种植和管护茶园,将传统粗放管理升级为“量化指标+星级评定”标准化模式,确保茶叶兼具生态与品质。
科技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加速器”。该镇积极推进“智慧茶园”建设,现已建成60个茶树生长监测站点、1套远程信息化测报系统及1个大数据综合分析平台,实现茶园温度、湿度、病虫害的实时监控与精准防治。借助大数据,茶农可获实时种植指导,消费者通过“全程追溯”查询茶叶从采摘到加工的全流程,让“生态有机”从概念变为“可视化”品质。如今,“九龙天乡”系列茶叶连续11年斩获西部茶博会盲评金奖,获“国家绿色食品”“国家有机食品”认证并通过国际严苛农残检测;2023年,九龙红茶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认可度持续攀升。
品牌联结强链条,激活群众增收“造血机”。乡村振兴的核心是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魁多镇通过“育龙头、创品牌、建机制”,将分散茶农与广阔市场紧密联结,让茶产业“红利”精准滴灌至每一户村民。在龙头培育与产业链延伸上,该镇引入3家茶叶公司,打造“九龙天乡”“雪域绒巴茶”“康巴天骄”等核心品牌,推动茶叶从“鲜叶原料”向“精品产品”转变,大幅提升附加值。2025年春季,仅鲜叶收购达69026.9斤,直接带动茶农增收116.33万元;通过村集体公司订单生产,茶园每亩产值达5580元,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全县平均水平高出22%,“造血式”增收成效显著。品牌建设上,魁多镇既深耕“九龙天乡”本土品牌,又借力东西部协作“东风”与浙江西湖区开展合作,引入西湖
龙井43号茶苗、鸠坑种茶苗共10万株,实现高原试种,获得“绒巴高原红”“九龙绒巴茶”等3项商标授权,推动魁多茶叶走出四川、走向全国。2022年,“九龙绒巴茶”藏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亮相法国巴黎SIAL国际食品展,让这片高原茶叶站上国际舞台,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2024年魁多镇荣获“川茶名镇”殊荣。
文旅融合赋新能,擦亮乡村振兴“特色名片”。“一片叶子”不仅创造经济收益,更激活乡村文化与旅游价值。魁多镇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将茶文化、民俗文化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推动茶产业从“单一经济业态”升级为“多元价值综合体”,实现“茶旅互哺、景村共生”。该镇深挖“茶马古道文化、普米文化、客家文化”三大IP,以茶为媒串联历史与民俗:复原茶马古道体验步道,让游客重走“高原茶路”;打造“普米记忆”微博馆,展示上千年历史的普米族民居与茶俗文化;将普米民歌《阿依嫫嫫》、绒巴茶制作技艺纳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编排茶主题舞台剧《云上天乡》,让茶文化可看、可听、可体验。同时,魁多镇推进“园区景区化、景区园区化”,成功创建九龙云上天乡3A级旅游景区;升级游客中心、民宿、餐饮等30余个服务节点,推出5家特色民宿、6家茶主题餐饮,既满足游客需求,又为群众创造就业——景区已带动50余人稳定就业,年增收超80万余元。如今的魁多镇,茶园连片成景、道路整洁、民宿雅致,既保留“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乡村韵味,又具备完善旅游功能,魁多镇荣获“四川省文化振兴样板乡镇”,里伍村先后荣获“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从“一片茶叶”到“全域振兴”,魁多镇的实践为涉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未来,该镇将继续在茶产业提质、茶文化传承、茶旅体验升级上发力,让“天乡茶叶”清香飘向更广阔天地,绘就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时代乡村画卷。(罗建英拟稿魁多镇人民政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