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在数字经济成为国家战略、人工智能浪潮奔涌的关键时期,轻工业如何借助科技东风实现质量变革与效率提升?9月25日,以“AI赋能·消费焕新”为主题的第十五届中国轻工业信息化大会暨第二届消费品行业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北京举办,为轻工业迈向新质生产力提供了路径指引。大会释放出明确信号:贯彻《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及《轻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轻工业正以全链条、多维度的数字化转型,开启一场深刻的产业跃迁。
AI赋能轻工业成效显著
当前,数字经济浪潮奔涌,人工智能加速迭代,给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会上,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表示,近年来,轻工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应用取得了丰硕成果。
轻工两化建设扎实推进。轻工业在设备设施数字化、关键工序数控化、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张崇和介绍,2024年,轻工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84.9%,网络化协同企业占比47.2%,开展个性化定制企业占比18.3%,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8、2.0和2.8个百分点。截至今年上半年,轻工企业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进一步提升到86.2%,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到82.3%,轻工智能化基础进一步夯实。
智能制造水平明显提升。家电、食品、缝制机械等行业,大规模应用AI视觉检测、智能分拣、智能预测维护技术,提质增效成果显著。张崇和介绍,目前,全世界灯塔工厂201家,中国85家;其中,轻工业28家,全国占比33%。我国国家级5G工厂1260家,轻工行业167家,占比13%。轻工业智能化已具领先水平。
新产品新体验不断涌现。轻工智能家居用品、个性定制产品、功能健康食品日益丰富,智能玩具、智能乐器、智能眼镜快速发展,创造了新消费。
新模式新服务应用普及。人工智能开创多样化新场景,为市场注入强劲活力。日益普及的新模式、新应用,让供应链、价值链与互联网互融共通,极大提升了轻工业现代化水平。
张崇和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轻工业稳健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今年前7个月,轻工业营业收入13.2万亿元、实现利润7601亿元,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为国民经济稳增长做出积极贡献。
四大路径推动行业走深向实
“但当前人工智能应用仍存在点状化、不均衡、深度不足的问题。”张崇和强调,面向未来,轻工行业必须以更系统的谋划、更有力的举措,推动“人工智能+”在轻工业走深向实。
轻工行业企业,要落实国务院“人工智能+”行动意见,落实工信部轻工业和食品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轻工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促进轻工新质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一是以人工智能推动科技创新,夯实轻工新质发展根基。轻工行业要贯彻国务院“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的部署,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运用AI技术赋能基础研究,研发新材料、新工艺,推广仿真设计与生成式设计,缩短研发周期。探索AI在食品、生物发酵、化妆品等领域的融合创新,开发精准营养健康食品、个性化护肤品等创新产品。支持家电、家具、塑料、电池等行业建设垂直领域大模型,培育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推进智能体在全环节落地,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夯实科技根基。
二是以人工智能推动转型发展,构建轻工现代产业体系。落实国务院“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部署,深化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和网络化协同。要推进智能制造和智能检测,提升生产效率;构建智慧供应链,实现全环节智能化。强化绿色智能管理,实时监测资源,推行绿色制造。搭建智能化服务平台,为轻工特色产区提供技术支持。推动家电、电池、电动自行车等行业建立产品数字护照,助力绿色合规出海,加快建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是以人工智能助力产品升级,践行国家提振消费战略。利用人工智能分析消费需求,实现个性化定制生产,推动向“以用户为中心”模式转型。加强智能产品创新,发展智能家电、智能穿戴设备等新型消费品,打造互联互通的智慧生活体验。融合区块链与AI技术,建立全生命周期智能追溯体系,构建可信消费环境,不断提振消费信心。
四是以人工智能丰富特需产品,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针对2.95亿老年人口和2.38亿儿童的特需市场,开发适老化智能家居产品、养老照护机器人等银发经济产品,研发儿童营养、智能陪伴等护幼产品。利用AI技术开发特膳食品,满足不同人群健康需求。推动轻工业从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体验”转型升级,让智能化成果更好服务民生福祉。
数智化需做好三大统筹
面向“十五五”,消费品工业的数智化转型已升维至国家产业战略的核心层面。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与内在转型需求,如何系统推动纺织、轻工、食品、医药等庞大产业体系向“高智绿”融合迈进?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消费品工业所所长李博洋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产业实际,深入剖析了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国际经贸环境不确定性增强以及国内有效需求仍显不足等挑战下,消费品工业推进数智化转型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李博洋认为,消费品工业领域在“十五五”规划体系中将占有重要位置:考虑到消费品工业的产业体系复杂、高质量发展任务繁重,涉及传统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涉及几乎所有知识学科,涉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安全等全领域。“十五五”期间,国家将制定发布轻工业、纺织工业、医药工业和生物制造等四项规划。
加快消费品领域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既是当前重要任务,也是“十五五”规划中要长期推动的工作。近年来,数字赋能消费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实施方案,轻工、纺织、食品、医药等的行业的数字化改造方案等一批政策文件发布。
李博洋表示,要落实好相关政策措施,需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更好统筹处理三方面关系:
既要有效利用数字技术,加快对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推动数字化工厂建设及设计、生产、管理、服务模式全面智能化。又要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推进资源汇聚、平台搭建和产业融合,加快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和专业大模型推广,推动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既要加快提升传统产业,统筹推进企业智改数转网联,有效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切实提升行业数智化发展水平。又要持续巩固优势产业,加快“高智绿”融合转型,培育一批发展先行区,打造数字智能型产业体系。
既要坚持场景牵引,畅通“技术—场景—产业”循环,精准破解企业痛点难点,提供质优适用解决方案。又要着力完善要素保障,引导金融机构强化支持力度,加快培育构建服务商资源池,强化软硬件、标准、人才等支撑体系建设。
标杆引领构建数智化发展新生态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出席大会并作《用自主可信计算AI产品构建工业互联网安全生态》的主题报告。他深刻剖析人工智能安全风险与破局路径,为轻工业数智化转型的安全发展提供了关键指引。他强调,加快自主可信计算AI产品应用,不仅是落实国家法律与战略的必然要求,更是轻工业突破“卡脖子”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未来,随着先进技术转化与产业生态完善,可信计算3.0将进一步渗透到消费品行业的研发、生产、供应链等全环节,推动行业构建“开放透明、安全可靠”的数字化生态,为中国消费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筑牢网络安全底座。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两化融合推进处马径坦以《场景化、图谱化推进轻工业数字化转型》为题,介绍了工信部围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出的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一图四清单”建设方法,并阐述了下一步推动轻工重点行业把握数字化机遇、实现转型升级的规划。
大会发布了110项“2025年度轻工业数字化转型‘领航者’案例”,包括人工智能赋能能力案例10个,数据要素赋能能力案例10个,工业互联网建设能力案例20个,先进技术研发应用能力案例10个,创新应用能力案例45个,以及数字技术服务能力案例15个。海尔智家、波司登、蒙牛乳业、木林森、伊利乳业等轻工骨干企业,浪潮、用友、小米等生产服务单位共100余家企业榜上有名。
大会还发布了轻工业数字技术领域重点国家、行业标准参编单位名录。近两年来,轻工业在智能追溯、智能家居、数字化供应链、工业互联网、数智低碳、产品适老化设计等重点领域,积极牵头制定了一系列国家和行业标准。金牌、海尔、海信、美的、广东好太太、箭牌、敏华、珀莱雅、登康、华熙生物、安井食品、贝因美、圣奥等众多龙头企业和单位积极参与标准制定、指标验证和条款细化,通过多方协同明确基础要求,筑牢安全合规底线;通过对标先进实践设定高阶目标,提升发展质量高线;通过借鉴国际标准对接全球规则,助力数字化转型实现国际化布局。
会议围绕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数据安全治理、工业研发创新、智能化中试平台建设、灯塔工厂实践、大模型落地、人工智能标准化与产业生态构建等多个维度展开了交流与分享。
会议同期启动了2025年度高级人工智能训练师首期培训工作。本次会议的各项主题分享亦作为培训的首轮核心课程,内容覆盖智能制造、数据赋能、工业研发创新、中试平台运营、大模型落地及人工智能标准化等多个前沿实践领域,旨在提升学员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方面的技术应用与战略实施能力。按照计划,后续培训与评价将于10月份持续推进,届时将为首批轻工业高级人工智能训练师颁发结业认证。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