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上,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举办了“2025国家制造强国建设论坛”。本届论坛聚焦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党委书记、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熊梦主持的圆桌对话环节,以“拐点已至?具身智能的量产挑战与生态共创”为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精彩纷呈。会后,熊梦接受了中国工业报的专访。
会议现场
中国工业报:熊梦会长,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当前,从科技界到产业界,“具身智能”成为了一个炙手可热的领域。您如何理解其对于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熊梦:你好。具身智能远不只是一个技术概念,它代表着人工智能演进的一个关键方向:从处理信息的“离身”智能,迈向能在物理世界中感知、决策、执行的“具身”智能。其战略意义,我认为可以类比为从“信息互联网”到“价值互联网”的转变。它将是重塑全球制造业格局、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具体来说,它为我们应对人口结构变化、提升社会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全新的破题思路。可以说,这是一场关乎未来产业主导权的竞争。
中国工业报:面对这样一场全球性竞赛,我们应该从何处着手进行系统布局?首先需要厘清的是什么?
熊梦:盲目跟风不可取,系统谋划是前提。我们认为,首要的是共同厘清三层核心逻辑:一是产业解构的逻辑,看清全貌,知道战场在哪;二是瓶颈诊断的逻辑,找准症结,知道硬骨头在哪;三是协同路径的逻辑,明确干法,知道力量该往哪使。
中国工业报:那么,就请您首先为我们解构一下,具身智能产业究竟包含了哪些关键部分?
熊梦:这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可以从“技术架构”和“价值链”两个维度来审视。
从技术架构看,可分为三层:
核心层(“大脑”与“小脑”):“大脑”指基于大模型的任务规划和决策系统,例如,我们看到一些机构正在攻关的“跨本体模型”,目标就是让机器人能理解并执行通用指令。“小脑”则负责实时、精准的运动控制,业内已有企业尝试将AI推理与实时控制集成在单一芯片上,以提升响应效率。这是智能的“中枢神经”。
支撑层(“骨骼”与“感官”):包括高性能芯片、多模态传感器(如激光雷达、视觉、力觉)、高功率密度执行器(如灵巧手)和能源系统。比如,如何让“手”变得和人类一样灵巧,能完成穿针引线这样的精细活,是当前攻关的重点之一,这需要硬件技术的持续突破。
载体层(“身体”):即最终的智能实体,从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到更具通用潜力的人形机器人。例如,近期有企业展示了多形态机器人在“超级工厂”中协同作业的场景,这预示着从“单体智能”向“群体智能”的演进。
从价值链看,它贯穿了从基础研发、关键部件制造、整机集成,到场景解决方案和增值服务的漫长链条。当前价值高地主要在研发和核心部件端,但未来价值必将向大规模应用和后期服务转移。
中国工业报:在您看来,当前我国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有哪些?是技术本身,还是其他因素?
熊梦:挑战是系统性的,可以概括为“硬约束”和“软环境”的双重挑战。
“硬约束”方面,首先是核心技术差距。比如,机器人在动态环境下的全身协调控制、对物理世界的常识推理等,仍是全球学术界和产业界攻坚的难点。其次是成本与规模化矛盾。一些前沿产品,如人形机器人,其关键部件(如高性能关节、灵巧手)成本依然高昂,距离大规模商用还有距离。再者是高质量数据匮乏。与互联网数据不同,机器人所需的物理交互数据采集成本极高,标注困难,这严重制约了模型的进化。我们看到,国际上已有企业通过与拥有大量实体场景的公司合作来获取数据,国内也出现了建设标准化数据集平台的尝试,这都说明了数据的重要性。
“软环境”方面,标准缺失和生态碎片化是突出短板。各家技术路线、接口不一,“重复造轮子”现象存在,降低了创新效率。此外,当智能体从工厂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场景时,功能安全、信息安全乃至伦理规范等挑战也愈发凸显,需要未雨绸缪,建立前瞻性的治理框架。
中国工业报: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挑战,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协同策略来破局?
熊梦:这绝非任何单一主体能独立完成,必须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创新生态。我重点谈几个方面:
一是技术攻坚要实施“非对称”赶超战略。在集中力量突破关键硬件瓶颈的同时,我们完全可以在具身大模型、先进控制算法等软件层面发挥自身优势,争取形成领先。一些开源数据集的发布,正是共建技术基座的积极信号。
二是产业组织要打造“雁阵式”集群。要发挥龙头企业的“链主”作用,同时培育一大批在细分领域做到极致的“专精特新”企业。各地应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如珠三角的硬件制造、长三角的系统集成、京津冀的基础研发,实现差异化布局和协同发展。
三是应用推广要深化“场景驱动”模式。政府可以主动在智能制造、医疗康复等领域设立“揭榜挂帅”式的开放场景,通过“首台套”政策、应用补贴等,用真实需求拉动技术迭代和成本下降。北京“千台机器人数据采集计划”这类实践,就是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有益探索。
四是标准与生态要同步建设。在加快制定关键技术标准的同时,应鼓励构建开源开放的平台,降低全社会的创新门槛。上海在推动人形机器人数据集标准方面的实践,为产业链协同提供了重要基础。
中国工业报:我们注意到,近期资本市场对具身智能的关注度极高,出现了不少高估值的公司。这是否存在泡沫?当前的投融资呈现出哪些新趋势?
熊梦:看待这个问题需要穿透短期估值,关注其背后的资本逻辑演变。当前,具身智能领域的投融资确实非常活跃,数据显示,仅2025年上半年,国内产业链融资事件就达144起,融资金额高达195亿元。智元机器人估值达150亿,宇树科技估值也达120亿,这被一些人视为“百亿估值俱乐部”。但我认为,这更多反映了市场对未来万亿级市场的提前布局共识。资本正在从过去追捧商业模式创新,转向重押硬科技和基础生态。一个明显的趋势是,资金正从单纯投向整机,向产业链上下游深度扩散,特别是流向那些能解决行业共性难题的环节,例如:
关键零部件:如高精度传感器、灵巧手。
基础软件与平台:如具身大模型、操作系统、开源数据集。
公共服务设施:如算力平台、中试平台、实训场。
这表明投资逻辑正趋于成熟,从“讲故事”转向为产业“夯实地基”。与海外相比,FigureAI估值已达390亿美元,我们的产业估值并非高估,反而可能还有增长空间。真正的考验在于,企业能否将估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化营收和能力。
中国工业报:为了支持这个未来产业,国内主要区域是如何进行政策布局的?这些布局又反映出怎样的战略思考?
熊梦:当前,国内已形成几个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产业集群,其政策侧重点各不相同,体现了差异化协同发展的战略思路。我将其概括为“三极驱动”的格局:
一是以上海为代表的模型创新与生态引领极,强调“模型驱动”,对关键技术攻关给予最高5000万元支持;发放算力券、语料券;打造算力、实训场等五大公共平台,以浦东张江为核心承载区,吸引智元、银河通用等代表企业和项目。
二是以北京(亦庄)为代表的场景驱动与数据赋能极,目标形成万台级量产能力;发放亿元“数据券”;推动真实世界数据采集计划;支持机器人二次开发社区。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天工”机器人),自变量机器人等是其代表企业和项目。
三是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代表的硬件制造与供应链协同极,依托强大供应链优势,对固定资产投资给予最高500万元扶持;支持核心部组件研发制造,与珠三角制造业基础深度融合。优必选等是其代表企业和项目,依托本地硬件制造与供应链优势。
这种区域分工是健康的。上海试图打造模型和开发生态,北京利用丰富的场景优势加速数据飞轮和应用迭代,大湾区则发挥其硬件制造和供应链效率的看家本领。这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共同构成了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的坚实底座。
中国工业报:在全球竞争中,中国与美国等国家的技术发展路径有何主要差异?这种差异将如何影响未来的产业格局?
熊梦: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中外路径的确呈现出有趣的差异化特征,可以概括为“生态协同”与“垂直整合”的竞赛。
中国路径:强应用牵引的“生态协同”。我国企业更倾向于通过开源开放、构建产业联盟的方式,快速形成生态合力。例如,智元机器人开源了百万真机数据集和一站式开发平台;自变量机器人开源了端到端基础模型,提供完整可复现的方案。这种路径能快速降低行业门槛,吸引大量开发者,利用我国丰富的应用场景优势,在垂直行业中快速迭代、解决问题。可以称之为“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
美国路径:技术驱动的“垂直整合”。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美国企业,其优势在于底层技术的深度垂直整合。特斯拉从芯片、算法到本体制造进行全栈自研,依托其在电动汽车领域积累的规模化制造能力和品牌效应,追求极致的性能与成本控制。这是一种“高举高打”的模式,目标直指通用型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量产。
技术路线的“大小脑”协同。在具体技术路线上,“大脑(任务决策)+小脑(运动控制)”协同的模块化框架,因更强的可解释性和工程可行性,成为当前研究和落地的主流。这与追求完全端到端的“黑箱”模型形成了对比。中国的产业实践正在验证这条路径的可行性。
这种路径差异意味着,短期内可能不会出现“一家通吃”的局面。未来更可能是多种形态的智能体并存,在特定场景下,谁能率先实现可靠的性能、可控的成本和稳定的批量交付,谁就能赢得市场。
中国工业报:对于投资者和产业界人士,您对把握具身智能的时代机遇有何建议?
熊梦:具身智能正从技术演示走向规模化应用的前夜。对于参与者,我有三点具体建议:
1.关注核心能力:无论是企业还是投资者,都应重点关注那些在关键零部件、基础软件/模型、或特定场景解决方案上构建了坚实壁垒的团队。
2.拥抱开源生态:积极参与开源社区,利用公共平台,这是降低研发成本、加速创新迭代的重要途径。
3.保持战略耐心:这是一个长周期的赛道,需要“耐心资本”和长期主义精神。产业的爆发需要技术、成本、市场多方条件的成熟,尊重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中国工业报:最后,您对具身智能产业的未来有何展望?
熊梦:我们正站在一个激动人心的历史节点上。具身智能产业已经渡过了早期的概念验证阶段,正处在从实验室演示迈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前夜。这条路绝非坦途,我们依然面临着技术、成本、生态等多重挑战,但产业发展的方向是明确且不可逆转的——它必将深刻地重塑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对于未来,我认为有几个趋势已经非常清晰:
首先,在技术突破上,我们将见证“大脑”与“小脑”的协同进化加速。通用大模型的理解、规划和推理能力(大脑)将与精密的运动控制、灵巧操作(小脑)更深度地融合。业界预测,到2026-2027年,我们有望看到机器人在陌生环境中实现更高程度的自主交互,例如理解“我渴了”这样的抽象指令并完成取水动作。这背后的驱动,是算力、算法以及高质量多模态数据集的持续积累。
其次,在应用落地上,路径将更加清晰和务实。产业会遵循一种“渐进式”的渗透逻辑。短期看,工业制造与商业服务中的特定封闭场景将是主战场,例如高精度装配、高危环境作业、物流分拣和零售服务等。从中期来看,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下降,应用将逐步拓展至家庭服务、养老助残等更为个性化的领域。我国政府已经明确了这一路径,例如北京的行动计划就旨在推动万台机器人的规模化落地和在养老机构的应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产业新生态的成型。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的单打独斗,而是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协同。我们将看到围绕开源操作系统(如智元发布的“灵渠OS”)、标准化硬件模块和公共开发平台形成的生态系统蓬勃发展。这种开放协作,是降低创新门槛、加速技术普及的关键。
因此,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追逐单一的技术热点,而是沉下心来,厘清逻辑,共同构建一个健康、有韧性、能持续进化的产业新生态。这需要战略定力,更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开放协作。我相信,通过系统性的谋划和持之以恒的努力,中国的具身智能产业一定能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让智能机器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提升人类福祉的可靠伙伴。(龚文)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