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在山西太原盛大举办,这场华北地区首次举办的国家级商标品牌盛会,以"传承·变革·共享"为主题,让区域品牌再次成为焦点。据国新网数据显示,中国品牌价值2024年已达1.76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地理标志产品年产值大幅提升9690亿元,区域品牌正成为地方经济的"超级引擎"。那么,在这股浪潮中,地方经济究竟能抓住哪些新机遇?
区域品牌3.0:从"土特产"到"全球IP"的华丽转身
区域(公用)品牌,并不属于法定商标类型,而是整合地区资源形成的集体性品牌标识,像"柳州螺蛳粉""淄博烧烤"便是典型代表。它由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共同打造,代表地区整体形象和产业竞争力。
在区域品牌3.0时代,集体性品牌标识早已突破传统"土特产"局限,通过文化创意赋能、数字化传播、产业链延伸等方式,向"超级IP"进化。山西老陈醋,从调味品变身"非遗文化符号",通过打造醋文化博物馆、开发衍生品,形成超百亿产业集群;五常大米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全流程溯源,将区域品牌以"科技+文化"成为"中国品质"代表。这种进化提升了产品附加值,重构了地方经济与全球市场的连接。今年品牌节上,福建"安溪铁观音"等11个地标品牌入围全国百强,山西汾酒展示"地理标志+文旅"融合模式,区域品牌已成为文化符号+产业生态的综合体。这背后,是地方经济从传统模式向创新驱动的深刻转变,是区域品牌在全球市场寻求话语权的积极探索。

汾酒展位(图片来源:中华商标协会)
政企联合:区域品牌建设的关键路径
区域公共品牌的塑造,地方政府是船长。政策引导下,区域公共品牌不仅能提升单一产业竞争力,还能带动产业升级。以"义乌小商品"为例,政府搭建平台,企业创新运营,将分散企业整合为全球知名商贸生态,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还带动物流、会展等配套产业发展。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买单"的机制,实现了"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地方政府在区域品牌建设中把握方向,提供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企业则是弄潮儿,在市场浪潮中拼搏创新。政企联合,才能让区域品牌建设这艘巨轮破浪前行。
孵化运营区域品牌:四大"法宝"助力崛起
找准"人设"
挖掘地方独特资源,是打造区域品牌的第一步。福建"武夷岩茶"依托丹霞地貌与非遗制茶技艺,塑造"茶中贵族"形象;"淄博烧烤"凭借"烟火气息+真诚服务"引发热议。区域品牌要从本地资源提炼差异化元素,契合现代传播理念,将地方文化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场景,让"人设"既有历史底蕴,又符合当代审美。

霍州年馍(图片来源:中华商标协会)
统一标准
构建品质认证体系是区域品牌的生命线。阳澄湖大闸蟹采用防伪蟹扣,确保"正宗"身份。严谨的产品质量标准、规范的生产工艺流程和完善的检测认证程序,能让区域内产品符合统一高品质标准,赢得消费者信任,树立良好口碑。
讲好故事
短视频和文旅活动是传播品牌文化的利器。柳州借助《舌尖上的中国》与螺蛳粉音乐节,让螺蛳粉从"臭"名远扬变为"香"飘四溢;淄博烧烤通过短视频展示师傅技艺和美食,吸引众多关注。与文旅局合作推出"地标打卡路线",让游客领略当地文化传统,也能增强品牌吸引力,这也是很好的一种方式。
全民共建
发动全民参与区域品牌建设,形成"人人都是品牌代言人"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展品牌知识普及活动,提高民众对区域品牌的认知度和认同感;鼓励民众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与区域品牌相关的故事和体验,利用口碑传播扩大品牌影响力;设立品牌建设奖励机制,对为区域品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团队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全民参与品牌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区域品牌3.0时代作为特色农业引领乡村经济振兴的关键路径,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能带动乡村产业的全面升级。通过整合品牌资源,加强技术研发、培养品牌人才以及推动产业融合,可以构建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业品牌体系,有效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附加值的提升,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增长点。

土疙瘩布鞋(图片来源:中华商标协会)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