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于来的“驻村笔记”与玉岗村的振兴之路

©原创 发表时间:2025-09-24 16:53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邢丹

2024年5月,受中央财经大学选派,于来前往甘肃省宕昌县哈达铺镇玉岗村,担任该村第一书记。自踏上玉岗村的那一刻起,他便深知责任重大。他用脚步丈量村中每一寸土地,叩响每一户村民的家门,与村干部日夜并肩,扎根一线。在一页页厚重的“驻村笔记”中,于来记录下的不仅是从陌生到熟悉的转变,更是从帮扶到共建、从初心到使命的坚实足迹。

初心如磐,扎根乡土听民声

初到玉岗,于来便将脚步扎进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两双几近磨破鞋底的运动鞋,默默见证着他走遍全村每一个角落的日与夜。一次次入户走访,不仅是为了精准识别防返贫监测对象,更是为了真切地读懂村情民意,倾听村民对当下的斟酌、对未来的期盼。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关键之一就是牢牢守住“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的底线。村民许大爷家屋顶渗雨,每逢雨季便辗转难眠;村西闵婶家的自来水时好时坏,用水问题成了心头大事……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却是影响群众幸福感的关键。于来将这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更落实为行动。他一边协调资源为许大爷修缮屋顶,一边联动水利部门推进水源地与蓄水池改造升级。清明前后,防火任务严峻,他与村干部、党员志愿者一同巡山守点,在田垄间与老乡并肩劳作——裤腿沾满了泥土,心却与土地越贴越近。

当清洌的自来水顺畅地流进家家户户,当漏雨的烦恼成为过去,乡亲们脸上绽放出质朴而安心的笑容。这份用汗水浇灌出的信任,正是于来驻村工作中最坚实的根基。

精准帮扶,项目落地生新花

作为中财大派驻干部,于来始终深入思考如何将母校的学科与资源优势,精准对接到玉岗村的发展实际。在充分调研与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他积极推动多项学校定点帮扶项目在玉岗扎实落地。

于来依托玉岗村的秀美山景,规划修建了全长1公里的登山步道与观景平台。蜿蜒而上的木栈道与石阶穿林通顶,不仅成为村民茶余饭后休闲健身的新选择,也吸引了周边游客前来观光“打卡”,为玉岗未来乡村旅游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玉岗村旁的秋沬河每逢汛期时常泛滥,阻断农耕与出行,曾是村民的一块“心病”。于来积极争取学校支持,建成了一座长50米、宽3米的“过水路面”便民桥。从此,村民下地劳作风雨无阻,生产生活更为便捷。

针对部分村民小组长期面临的季节性缺水和水质波动问题,于来组织实施了水源地保护与自来水管网全面提升工程。如今,流入家家户户的清泉,带来的不仅是安全饮水,更是踏实与安心。

村庄南入口有一段350米的道路,因年久失修,破损狭窄、泥泞难行,曾是制约发展的“卡脖子路”。于来多方筹措帮扶资金,对其进行全面改造与硬化拓宽。如今,这条路已成为宽阔平整的“南部迎宾路”,不仅连通了村内与外界,更成为玉岗迎向机遇、走向振兴的发展通途。

不但如此,于来还着力推动消费帮扶,协助玉岗村招商企业销售“锶畅矿泉水”达80万元,并积极对接中央财经大学直接采购和帮助推广当地农特产,实现销售额150万元。

一个个帮扶项目从蓝图走向现实,深深嵌入玉岗村的肌理,服务于村民的日常所需,正日益成为推动玉岗迈向振兴的强劲引擎。

青鸾溪塾,撬动乡村文化振兴

在着力推进物质帮扶的同时,于来始终惦念着村里那些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

“很多孩子熟悉抖音上的热门歌曲,却没听过《山海经》中的神话;手机游戏玩得熟练,却不了解扎染、剪纸这样的传统手工艺。”于来在驻村笔记中写道:“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因此,他决心以“青鸾溪塾”为支点,撬动乡村文化的振兴。孩子们的笑容干净明亮,可眼底却常常藏着孤独与渴望。为了守护这份纯真,也为了点燃他们对知识的热爱、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于来积极整合资源,利用村里的闲置空间,创办了“青鸾溪塾”传统文化学堂。这不仅为留守儿童点亮了一盏文化的灯,也成为玉岗村走向“精神共富”的重要实践。

“青鸾溪塾”其名,源自《山海经》中的青鸾神鸟,呼应学堂所在的秋沬河畔,寓意如神鸟衔枝,以文化之火照亮山村未来。自2025年3月16日正式启动以来,学堂每周开展一期主题活动,内容涵盖神话传说、非遗手作、财商启蒙、传统乐器、农耕体验乃至人工智能,逐步构建起“知传统、爱家乡、向未来”的育人氛围,让文化如细雨般滋润童年。

十五期活动,是十五次心与心的靠近。孩子们从腼腆怯生变得开朗自信,眼眸中渐渐有了渴求知识的光。这间河畔的小学堂,正默默为玉岗的明天播撒文化自信与希望的种子。

经常参加学习的闵荣柯被评为“学堂之星”。她开心地说:“青鸾学堂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我们可以在这看书、玩耍、听课,每次来都收获满满。于书记常给我们讲神话的由来,我们喜欢他,他也喜欢我们。”

闵荣柯的母亲赵何霞也表示:“于书记办的这个学堂特别好,对孩子成长帮助很大,让他们接触到更多外面的世界。孩子现在变得更阳光、积极,写作业也更有耐心了。”

“青鸾溪塾”不仅为留守儿童打开了一扇望向更广阔世界的窗,更以文化浸润的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深厚的灵魂与活力。

教育帮扶,播种的是希望,耕耘的是未来。于来积极对接各方资源,先后为玉岗村儿童及玉岗小学捐赠了包括学习用品、图书、衣物、体育器材、台式电脑及扫描仪在内的多批物资,总价值达7万元。他多次赴京汇报衔接,两度成功引进“润雨计划”共400万元,用于改善宕昌县多所学校的基础设施与办学条件。同时,他还引进价值857.87万元的教育信息化2.0平台,以科技力量助力县域教育提质升级。

回首驻村时光,从金融学者到扎根乡土的“村里人”,变的不仅是身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发自内心的热爱。一次次入户走访时的倾听,一个个项目落地时的踏实,一期期“青鸾溪塾”中孩子们清澈的笑声——都让于来愈发读懂“第一书记”这四个字千钧之重。他的“驻村笔记”,写满了与玉岗共同成长的年轮:是用脚步丈量的民情,是用汗水浇灌的项目,更是用真心守护的梦想。

于来还充分发挥专业与教学优势,为当地干部培训注入“中财智慧”。他围绕《文旅融合新业态下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探索》等主题,为宕昌县“一强三引领”农村组织提升班、驻村帮扶干部培训班、党外人士能力提升班及陇南中院法官培训班等多批次授课,主题涵盖基层党建、定点帮扶、党外人士作用与乡村治理等,切实发挥了高校智库在地方人才培养中的支撑作用。

玉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闵东平感慨道:“于书记真正和我们老百姓打成一片,履职深入、思考长远,以文化自觉推动玉岗振兴,为村子带来一股清新务实之风。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第一书记的使命与担当。”

于来在驻村笔记中这样写道:“乡村振兴,不能只停留在修路盖房,更要唤醒文化的自觉、激发内生的力量。这是一场新的长征,离不开文化的火光照亮前路。”

任期虽有终点,情谊却无止境。于来将继续怀揣“赶考”之心,与玉岗干部群众一道,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深耕不辍,以真情与实绩书写乡村振兴的壮阔篇章。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