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蔺县长龙村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原创 发表时间:2025-09-24 09:02
分享到:

在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石屏镇长龙村,一项系统全面、多措并举的乡村振兴帮扶工程正悄然改变着这个偏远的村庄。自2023年8月驻村工作全面启动以来,在驻村第一书记王吉的带领下,通过科学规划、资源整合与长效运作,长龙村在基层组织、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教育医疗、人居环境等关键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扎实进展,强化体育赋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强化组织建设,筑牢党建引领体系

长龙村党组织曾一度面临党员结构老化、青年党员偏少、组织活力不足等问题。王吉到任后,将党建作为乡村振兴的“根基工程”来抓。他推动与四川体育职业学院各支部开展“城乡党建结对共建”,协助村党组织规范“三会一课”制度,优化主题党日的内容与形式,使其更贴近农村实际和党员需求。驻村期间累计开展政策宣讲15场、专题党课5次,覆盖党员和群众代表超1000人次,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政策传达效率明显提升。此外,王吉和工作队坚持定期走访,深入农户家中了解实际困难,共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36条,推动解决各类实际问题89个,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2023年、2024年,长龙村党支部均荣获古蔺县“优秀基层党组织”称号,党建引领治理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村振兴打下坚实组织基础。

图为城乡党建结对共建。

完善体育设施,构建健康活力“长龙”

过去,长龙村体育设施匮乏,青少年缺乏锻炼场地和专业指导。王吉充分发挥其体育专业背景优势,积极协调各类资金,用于设施建设和运动推广。其中,争取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50万元,建成标准化篮球场1个、羽毛球场2个、全民健身中心1座,惠及全村及周边村镇约2000人。走进农村小学,挑选体育苗子,组织实施“选星计划”,分批选派20名师生前往专业体育院校参加篮球、田径等项目集训,推荐13名古蔺籍青少年进入省级柔道、摔跤、拳击队接受系统训练,体育认知水平显著提升。如今,长龙村青少年篮球队已连续两年夺得镇级比赛冠军。体育,正成为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和凝聚乡村认同感的重要平台。

图为指导长龙村篮球比赛荣获第一名。

推动产业增效,建立健全产销体系

长龙村虽盛产优质红粱和丫杈猪,但因产销衔接不畅、品牌效应不足,农产品始终难以实现优价销售。面对这一瓶颈,王吉推动成立“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产销联合体,整合农产品供应链,打造“长龙造”地域品牌。村合作社统一收购农户产品,并积极对接下游企业,与泸州市古蔺县凯莫餐饮、娅歆公司达成长期供货协议。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号开设线上店铺,通过开展直播带货打通多渠道销售路径,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此外,村里还引进了农产品初级加工设备,开发出红粱、玉米、水稻等6个深加工品种,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夯实产业可持续发展基础。

图为“长龙造”农产品。

图为长龙村村委会“体医融合”义诊。

改善医疗教育,夯实民生保障基础

为缓解村民“看病难、看病远”问题,工作队协调四川省人民医院专家18人赴县开展“体医融合”义诊活动,服务村民800余人次。全村建立健康档案,定期组织健康讲座和体检,村民健康管理意识和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教育方面,在长龙小学开展普通话培训30课时,有效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跨地区就学适应能力。通过“公益体彩·快乐操场”项目,为长龙小学捐赠价值2万元的体育器材,并协调省侨联为5名困难学生争取助学金8万元,切实降低辍学风险。组织村内教师参加专业培训2次,不断夯实本地教育软实力。

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驻村以来,工作队积极争取各类捐赠及帮扶资金,持续推进基础设施与人居环境改善。2024年,工作队与村两委入户走访时,有群众反映8组联村公路损坏,出行不便,对此及时召开群众坝坝会,收集群众意见,同时向学院商请15万元用于该道路硬化(180米),改善村民出行条件;2025年,依托四川体育职业学院推动“冠军同行”公益水源项目,落实捐赠资金55.175万元,用于改造老旧饮水管道,修建山坪塘、蓄水池等设施。全村饮水管道铺设总长约18公里,实现各组安全饮水,解决811户村民饮水问题。组织实施“以购代捐”活动5次,帮助销售滞销农产品价值30.24万元,切实保障农户收益。同时,积极向四川省华侨公益基金会申请项目资金18.48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80盏,显著改善村庄照明条件,消除1.5公里夜路安全隐患,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图为捐建硬化道路、冠军同行水源项目。

加强人才培养,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工作队高度重视本土人才培养,实施“乡村英才计划”,遴选15名青年农民参加农业技术、电子商务、经营管理等培训,支持8名青年返乡创业,发展乡村旅游、特色手工艺等项目,为乡村注入新活力。积极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督促企业规范用工,防范化解欠薪风险,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通过多种渠道促进就业:产业项目吸纳脱贫户34人,合作社灵活就业安排大学生3人,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6人,联系企业促成23人实现省内务工。真正实现了“就业有门路、收入有保障、生活有盼头”。

图为实地开展农技培训。

通过一系列系统、务实、长效的帮扶机制,长龙村在党组织建设、公共服务、产业振兴、人才培育、民生保障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展望未来,长龙村将继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努力建设成为川南地区乡村振兴的示范村庄,以体育为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长龙经验”。(王吉)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