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退伍不褪色 田埂践初心 —靖江市三爱村书记刘银祥的乡村振兴路

©原创 发表时间:2025-09-23 16:57
分享到:

清晨六点的靖江市马桥镇,晨雾还未散尽,刘银祥的配送车已行驶在乡间小道上。突然,他猛地停下车,掏出手机飞快编辑信息——方才送货途中闪过的经营想法,必须立刻同步给农场的团队。“在部队养成的习惯,想到就干,绝不拖沓。”这位身着朴素工装、皮肤晒得黝黑的中年人笑着说。

如今的刘银祥,有三个沉甸甸的身份:退伍军人、三爱村党委书记、诚祥家庭农场主。从军营到田埂,从“迷茫创业者”到“乡村振兴带头人”,他用10余年时间,在靖江的土地上走出了一条“农场兴、村民富、村庄强”的融合发展路,把军人的铁血担当、党员的初心使命,都种进了这片孕育希望的田野。

紫糯米种植基地

从“退伍兵”到“新农人”:在土地上找回人生方向

2002年,带着部队锤炼出的坚毅与纪律性,刘银祥退伍返乡。可初入社会的他,却一度陷入迷茫:进工厂、当保安、做小生意,尝试过多种职业,却始终找不到内心的归属感。“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不是说赚不到钱,是没找到能扎根的事。”

转机出现在2013年。彼时33岁的刘银祥,因党员身份常参与村里的组织活动,被老村干们看中“踏实肯干、有闯劲”。“当时农村年轻人都往外走,愿意留村干基层的没几个。看着村里老党员们年纪大了还在为村民奔波,我想着自己年轻,又是军人,该挑点担子。”就这样,他放弃了城里的工作,以每月1200元的工资,成了九一村的一名基层工作者。

两年的村级工作,让刘银祥与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2015年,一场意外成了他转型“新农人”的契机:村里一位承包大户因天气原因弃种,留下大片待耕的土地,其中不乏村民的“祖产田”。“我是村干部,不能看着土地荒着,更不能让村民们吃亏。”他咬牙接手了这片“烫手山芋”,创办了诚祥家庭农场。

起初的路并不好走。第一年种稻麦,一亩地利润仅几百元,农场直接亏损。但部队里“啃硬骨头”的劲头,让他没打退堂鼓:“亏不怕,怕的是没方向。”他四处考察,从苏州引进芡实,试种靖江本地特色香沙芋,搭配桑葚、紫糯米,慢慢摸索出“特色作物+轮作”的种植模式。“从种稻麦到种特色,不是瞎闯,是盯着‘土地要效益、村民有活干’的目标走。”

从“种庄稼”到“树品牌”:用“军人标准”做农业

走进诚祥家庭农场的门店,一筐筐鸽子蛋码放整齐,冷气均匀包裹着每一枚蛋。刘银祥拿起一枚鸽子蛋说,“农场与江苏最大鸽厂合作,当天采收的鸽子蛋全程冷链运输,到家就进保鲜库,我承诺客户,买回去一个月内煮出颜色不对,全额退。市场上没人敢这么保证,但我是军人,说出去的话就得算数。”

这份“较真”,是刘银祥刻在骨子里的军人特质。在农场经营中,他把“标准”二字贯穿始终:从江苏省农科院请来专家指导,用生物菌肥替代传统化肥,靠科学手段防治病虫害,成了农业农村局认证的“科技示范户”;面对客户需求,他提出“随叫随到”的服务理念——客户临时要送礼品,15分钟内安排配送,远一点就叫货拉拉、跑腿,哪怕只送一份香沙芋,也坚持送上楼。

如今,农场的80亩土地上,20亩紫糯米、30亩香沙芋、10亩芡实错落分布,年产量虽不算高,却成了“不愁卖”的“香饽饽”。2024年,仅香沙芋一项,单日最高营业额就达8000元,年营业额突破百万元。“农业忌讳‘假大空’,我从不贪多,去年香沙芋不够卖,今年就多扩10亩,跟着客户需求走,才不会栽跟头。”刘银祥说,他见过太多老板拿着几千万投农业,最后血本无归,“搞农业不能冲补贴来,补贴是雪中送炭,不是长久饭票,一步一个脚印才稳。”

靖江特产香沙芋

从“农场主”到“当家人”:把农场经验“种”进乡村治理

“刘书记,我家的玉米能不能放你店里代卖?”“书记,今年的水稻要不要跟你学用生物肥?”在三爱村,村民们遇到种植或销售难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刘银祥。2020年,他从九一村调到三爱村任党委书记,肩上的担子从“管好一个农场”变成了“带活一个村庄”。

“经营农场和治理村庄,道理是相通的,都得讲‘务实’‘惠民’”。刘银祥把农场的经营思路搬进了村级事务:针对村里闲置土地,他推动土地流转,引入种植大户,让留守老人的土地“不荒、生钱”;农场常年聘请10名村民务工,优先安排困难户,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赚钱”;他还与周边家庭农场合作,把“田里有草”有机玉米等特色产品搬进自己的门店,帮同行打开销路。

在他的带领下,三爱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节节攀升:2020年他刚上任时,村集体收入仅四五十万元,2024年已突破150万元,翻了3倍多。“村里的‘三资’(资源、资产、资金)就像农场的土地,得用心管、巧经营。”刘银祥说,他把农场的成本核算、客户维护经验用在村级治理上,盘活闲置厂房、整合集体资产,让“死资源”变成“活收益”。

即便事务繁忙,刘银祥也没放下对村民的“示范带动”。他从不主动“说教”,却用农场的成功悄悄影响着大家:有村民看到他的香沙芋卖得好,来请教种植技术,他毫无保留地分享;有年轻村民想办家庭农场,他帮忙分析市场,提醒“先积累客户,再扩规模”。“我是军人,也是党员,不能只想着自己富,得让更多人跟着富起来,村里才有活力。”

如今,刘银祥的配送车依然每天穿梭在靖江的乡间,车后座常放着笔记本,随时记录下经营想法、村民需求。“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在田埂上干出一番事,就是我对‘初心’最好的交代。”他说,未来他不想盲目扩规模,而是想把“诚祥”的品牌做得更实,把三爱村的产业带得更活,让更多人看到—乡村的土地上,藏着无限可能。(常剑、朱亮)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