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党的二十大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9月23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进展成效。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十四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社会大力支持下,“十四五”规划所确立的各项目标任务已全面高质量完成,取得五个方面新突破: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取得新突破;在提供普惠优质教育公共服务上取得新突破;在服务支撑社会经济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上取得新突破。
支撑产业升级 职业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
当前,我国正在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可以说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支撑。“十四五”期间,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推出了哪些举措?进展如何?
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产业创新升级的重要人力资源。教育部副部长熊四皓介绍,目前,职业教育供给了现代产业70%以上新增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熊四皓表示,回望“十四五”,职业教育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培养高技能人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且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健全体系。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有中职、高职和本科三个层次,中职学校有9302所,高职有1562所,职业本科有87所,在校生共3400万人,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一共设置了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434个专业、12万个专业点,基本涵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全面覆盖了联合国产业分类的41个工业大类。
二是优化结构。围绕国家战略调整专业结构:五年新增了专业点1.2万个,年均调整达到10%;专业点的50%为工程、技术类专业。围绕产业升级完善层次结构:五年新增了63所职业本科学校,52所普通高校开设了职业本科专业。围绕区域和产业发展重点优化布局结构:组建了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提升技能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
三是提升质量。着眼“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实施第二期“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技能型高校的“国家队”。组织校校联合、企企联手、校企对接,实施“高技能人才集群培养计划”,推动行业企业向职业院校开放技术标准、生产资源、职业场景,让学生在生产一线、真实环境中,锻炼实践能力,提高实战本领。
四是营造环境。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国家相关部委、行业企业、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实实在在支持技能人才培养。职业院校建设了一大批劳动教育、职业体验中心,为广大中小学生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每年5月,教育部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通过这些载体,“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得到大力弘扬。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源源不断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熊四皓说。
担当基础研究主力军 铸就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
高校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科技力量,“十四五”期间,高校在服务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有哪些新作为?
怀进鹏认为,高校和科技的关系分两个方面,第一,怎么看高校和当前的科技发展情况;第二,“十四五”期间高校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上的进展。
第一个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国际教育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在怀进鹏看来,这里有四个方面的典型特征,一是体现在从发现到发明,到商业化、产业化在加速;二是基于问题驱动的科技创新正在加速;三是学科交叉融合,特别是产学合作正在加速;四是高端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正在加速。
怀进鹏表示,这“四个加速”对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应国际发展的新态势。与此同时,世界发达国家无一例外都把高校作为国家重要战略科技力量,高校越来越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力量、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第二个方面,“十四五”期间,我国高校立足支撑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明显成效。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讲:
一是发挥国家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十四五”期间,高校实现了系列原创基础理论、底层技术原理的突破,75%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来自于高校,超过50%的国家科技进步奖来自高校,例如,“曦和号”升空探日、“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以及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等国家重大工程中,高校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是形成了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生态。一体设计、统筹推进,布局建设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快推进大学科技园优化重塑、推动高等研究院建设,着力构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汇聚产学研和政府政策、金融资本的支持,搭建“一站式、全链条”公共转化平台,让更多原创性成果快速概念验证熟化,加快从“书架”到“货架”,培育新质生产力。目前,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中心作为首个区域中心,一年来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已经建成了28个公共转化平台,对接高校成果4800多项,近180项落地进行转化。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发挥产业、国际化和金融优势,正在加快打造国际转移转化中心。
目前,北京中心已经启动建设。同时,还有上海交通大学依托“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与领军企业共建研发平台超过了200多个,孵化了一批高科技企业。同时,西安交通大学的“创新港”,构建了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可以说,一批新型的大学科技园对科技转化、服务国家战略特别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了显著贡献。”怀进鹏强调。
三是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的良性互动。启动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在创新研究中培养高端人才,在培养高端人才中实现创新。围绕信息、能源、生物等9大领域,重点布局一批先导项目,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特别是以重大战略任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牵引,打破学校、学院、学科的壁垒,推动高等教育界与产业界、地方的深度融合,实现重大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突破,实现人才培养与解决实际问题、复杂问题相结合,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再创新。在部分中央高校和地方开展试点,长周期稳定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原创性科技创新。改进评价导向,“让聪明人下足笨功夫”,让一批高校青年教师静下心来,长周期开展工作,勇闯“无人区”,切实改善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发展的生态环境。
“下一步,我们将以国家战略需求为最高追求,引导广大高校创新在前、勇挑重担,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培养高端人才,坚决履行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和担当。”怀进鹏表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