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国际化“双线推进”战略清晰 央行连签多份国际本币协议

©原创 作者: 吴晨 王珊珊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9-22 21:45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 吴晨 王珊珊

9月11日,中国与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双边金融合作迎来里程碑式进展。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与印尼央行共同宣布,正式启动双边交易本币结算(LCT)框架和二维码互联互通合作项目。此举将本币结算范围拓展至两国间贸易、投资等全部国际收支项目,显著提升交易便利度。

此次合作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近期央行深化国际金融合作的系列举措之一。就在此前几日,央行行长潘功胜在出席国际清算银行行长例会期间分别与欧洲中央银行、瑞士国家银行和匈牙利国家银行签署了总规模高达54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从欧洲到东南亚,央行在一周之内“双线推进”,密集升级本币结算合作,清晰地表明了在当前全球“去美元化”趋势持续演进的背景下,加速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基础设施、巩固其国际货币功能的战略意图,有望进一步降低区域经贸合作的汇兑成本和风险。

人民币国际化布局加速

在一周之内,央行先后与欧洲多国及印尼央行签署或升级了本币合作协议,总规模超过5400亿元人民币。如何解读央行近期这一系列举措的战略意图?

前金融从业者、现深圳东风环境有限公司副总裁胡双告诉中国工业报,央行与印尼、欧洲多国的合作,表面上看是本币结算、互换协议,实质上则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优化全球金融风险结构的重要一步。过去几十年,美元在国际支付和储备体系中长期占据主导。但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元的外溢风险不断显现:一方面,美国的货币政策频繁调整,使新兴市场在汇率与资本流动中承受被动风险;另一方面,美国对部分国家的金融制裁和结算体系控制,让许多经济体意识到单一依赖美元的脆弱性。

在这种背景下,胡双认为,中国推动本币合作,是对全球金融体系多极化的一种积极回应。尤其是与东盟、欧洲这些关键贸易伙伴建立更稳固的本币结算机制,意味着人民币在区域与跨区域贸易投资中的使用频率和信任度将进一步提升。

胡双进一步指出,如果说与印尼的双边交易本币结算(LCT)框架是中国在东盟区域深化合作的“样板”,那么与欧洲央行体系的互换协议,则是人民币向更广泛国际金融市场渗透的关键通道。这种“区域+全球”的双向布局,使人民币国际化从“试点探索”进入到“制度固化”阶段。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青年研究员石少卿对中国工业报指出,央行的战略意图可从多维度解读。

一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通过与印尼启动双边交易本币结算(LCT)框架,将本币结算范围拓展至国际收支全部项目,并实现跨境二维码互联互通,显著提升人民币在双边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便利性。

二是深化区域金融合作网络。与欧洲央行、瑞士及匈牙利央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规模达5400亿元人民币,构建覆盖东南亚与欧洲的本币结算体系,降低对美元的依赖,有效规避汇兑风险和交易成本。

三是应对全球“去美元化”趋势。在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面临挑战的背景下,通过强化本币合作机制,巩固人民币的国际支付功能,增强市场对人民币资产的信心,为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和储备货币领域争取更大空间。

四是探索数字金融合作新路径。潘功胜明确提出深化支付系统联通、数字货币等领域合作,表明中国正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设计双轨并行,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基础设施支撑。

胡双同样强调,央行推动的不仅仅是货币互换或结算机制,而是通过二维码互联互通、数字支付技术应用,将人民币国际化与数字金融创新紧密结合。这种“软基础设施”的输出,可能比传统货币互换更有长远价值。

常信科技CEO葛林波对中国工业报表示,从货币发展看,通过拓展本币结算场景、强化跨境支付合作,巩固人民币国际支付功能,提升市场对人民币资产的信心。同时,这也是搭建跨区域金融合作桥梁,落实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强化工信领域国际联动的重要布局。

“这一系列举措体现了中国通过多层次、区域化的金融合作,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开放的战略布局。”石少卿说。

新框架解锁经贸合作新红利

随着中国—印尼双边本币结算(LCT)框架将结算范围扩大至国际贸易收支的全部项目,意味着两国企业从一般的商品贸易到未来的直接投资、证券投资等所有跨境资金往来,均可直接使用本币进行结算。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中国工业报表示,双边本币结算机制能够有效降低汇兑成本和汇率风险,提高贸易效率。以印尼为例,2024年印尼对华贸易占其总外贸的30%,采用本币结算后,预计每年将为印尼进出口商节省逾20亿美元汇兑成本,清关效率已提升40%。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传统国际贸易中采用美元结算需要经历两次货币兑换,不仅面临双重汇率风险,还需承担兑换手续费和点差成本。本币结算机制使企业能够实现更精准定价,有利于长远规划和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总之,这些举措不仅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金融环境,也为全球各国提供了除美元之外的另一种选择,有助于降低全球金融体系的单一依赖风险,提高国际金融体系和贸易关系的稳定性和韧性。

胡双表示,国际收支“全项目”覆盖,不仅包括货物贸易,还包括服务、投资、旅游、教育、工程承包等。这意味着企业境外投资、个人跨境支付甚至旅游消费,都可以直接用本币结算。对在印尼投资的中国企业,或在中国布局的印尼企业来说,资金流动的便利性将显著提升。

“这对两国企业和投资者会带来多方面实际益处。”石少卿分析道,对企业而言,首先可规避汇率波动风险,减少因多重货币转换导致的汇兑损失,直接降低跨境交易成本。其次,本币结算简化了支付流程,缩短资金到账周期,显著提升资金周转效率。此外,框架覆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等全部国际收支项目,为企业提供更灵活的结算选择,便利双边贸易往来。

对投资者而言,本币结算机制降低了跨境投资的汇兑风险和交易成本,增强投资收益的可预测性,同时扩大人民币和印尼盾在投资领域的使用场景,提升两国金融市场的吸引力。长期来看,这一变化有助于深化中印尼经贸合作,为企业与投资者创造更稳定的金融环境,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当人民币在结算和投资中被更广泛使用,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的兴趣自然提升。对于国内市场而言,这不仅有助于吸引长期资金,也能增强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胡双说。

从支付互联到金融生态共建

双边本币结算与二维码互联的启动,或许只是中印尼乃至中国—东盟金融深度合作的一个序幕。

胡双指出,中印尼二维码跨境互联,是一个标志性事件。相比传统跨境清算,二维码支付具有门槛低、普及快的特点。印尼是全球移动支付发展最快的新兴市场之一,中国在二维码支付上有成熟经验。未来一旦推广到更多东盟国家,甚至对接到“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将形成人民币国际化的“零售支付生态”。通过货币互换和本币结算,双方不仅仅停留在支付端,还可以推动投资端合作。例如,中资企业在印尼基础设施、能源项目的投资,可能会更多采用本币融资方式,降低融资成本。未来如果印尼企业也能在中国金融市场直接融资,将推动区域资本市场互联互通。

董希淼表示,中国与印尼的跨境二维码互联互通合作项目是两国金融合作的一项重要进展,它通过技术对接和制度创新,为双边经贸往来提供更便捷、低成本的支付解决方案。通过二维码支付,两国民众在跨境旅游、留学、购物时,直接使用本币进行支付,无需通过美元等第三方货币兑换,不仅降低了支付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便捷程度和体验。中国银联等机构与印尼当地的支付网络、银行、电子钱包公司合作,这种模式既确保金融安全与监管协同,又通过市场化竞争提升了服务效率。

在石少卿看来,潘功胜倡议深化支付系统联通、金融市场开放联通及数字货币合作,将为中印尼乃至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带来新图景。

支付系统联通方面,跨境二维码互联互通项目的推进将显著提升双边支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推动贸易便利化,为中小企业参与跨境贸易创造更友好的环境。金融市场开放联通方面,通过扩大本币结算范围和深化金融市场合作,将促进中印尼资本流动,增强两国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元化的资产配置选择,同时提升区域金融稳定性。数字货币合作方面,双方在央行数字货币(CBDC)领域的探索有望为跨境支付提供更安全、高效的解决方案,进一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推动区域金融自主化。

石少卿认为,这些合作将助力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构建更加紧密的经贸联系,同时为人民币在区域内的国际化提供重要支撑,增强区域金融合作的韧性和可持续性。

目前,中国央行在数字人民币(e-CNY)领域全球领先,而印尼央行也在推进数字货币(CBDC)的探索。胡双表示,如果双方能在数字货币的跨境使用上先行试点,将为国际支付体系带来新范式。这不仅可能绕开传统的SWIFT体系,还可能为未来全球数字货币互联提供“中国方案”。东盟与中国的贸易额长期保持高速增长,加之地理和产业链互补,最有可能形成大规模本币结算网络。印尼的加入只是开始,未来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可能会进一步跟进。在欧美对数字货币监管较为保守的背景下,中印尼的合作有望率先实现跨境CBDC互认。一旦成功,将对全球支付体系格局产生示范效应。

作者:吴晨 王珊珊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