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祁晓玲
在全球汽车产业面临地缘政治和贸易政策多重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中国正凭借在新能源与智能化领域的先发优势,迅速从“全球市场参与者”迈向“产业引领者”。这一趋势在标普全球汽车(S&PGlobalMobility)近日主办的2025 Mobility Intelligence Dialogue(MID系列活动)中成为共识。与会嘉宾指出,电动化、智能化不仅驱动着产业长期增长,更重新定义了中国在全球汽车格局中的角色。
根据标普全球汽车发布的数据,全球汽车市场正逐步从疫情复苏阶段进入“趋同发展”状态,预计2025年全球销量将达9000万辆,2030年进一步增至9500万辆,增长主要来自新能源汽车渗透和新兴市场的需求释放。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其“出口增长”与新能源技术领先成为焦点。从2023年起,出口已成为中国轻型车产量增长的核心动力,产品竞争力正从“性价比”转向“技术导向”,目标市场扩展至中东、非洲等地区。
然而,标普全球汽车也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仍面临新兴市场规模有限的挑战。中东、非洲、东盟及南美等市场虽短期内为中国车企提供空间,但长期来看难以支撑持续增长。突破欧美成熟市场,必须依靠本地化生产、供应链布局、技术认证和品牌升级。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内部呈现“纯电增长、插混放缓”的格局,同一车型的纯电版本与插电版本价格趋于接近,进一步推动纯电终端销量提升。
不仅在乘用车领域,中重卡市场同样迎来反弹。2025年上半年,中国中重卡产量在内需回暖和出口增长双驱动下显著回升。国内需求包括宏观经济支撑、牵引车与工程车市场复苏、环保政策推动置换、新能源成本优化及应用拓展;国外需求则集中于传统燃油载货车及南亚、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但标普全球汽车也警示,中重卡市场仍面临库存高企、价格竞争、多式联运分流和中长期运价承压等多重风险,预计2025–2030年间年产量将在100万–120万辆区间波动。
技术突破被视为产业转型的核心驱动力。软件定义汽车(SDV)已从概念走向商业化,标普全球汽车预测,至2030年全球网联车规模将达7700万辆,渗透率升至85%,中国更将超过95%的网联车支持OTA升级。在智能驾驶领域,中国凭借政策、技术、数据三重优势,到2037年L4/L5渗透率预计接近三分之一,成为全球智能驾驶落地最快市场。商业层面,软件服务的付费模式——如高级辅助驾驶和智能座舱功能,正成为车企持续获取高利润收入的关键。
电驱动系统作为新能源车的“心脏”,正在向高效、集成、低成本方向发展。48V系统虽被讨论为12V的替代方案,但受制于成本和普及度,2035年前12V系统仍占主导地位,48V电池占比预计不足5%。电驱动桥(集成电机、减速器、逆变器)则因其高效紧凑成为重要方向,2030年全球规模预计超4600万台,2034年将超过非电驱桥。在电池领域,中国已建立技术、产业与基础设施的全方位优势,全固态电池明年有望进入装车验证,推动续航与安全性能大幅提升。
热点政策方面,美国《大而美法案》和中国稀土出口政策成为会议焦点。标普全球汽车分析指出,美国法案在降低企业合规成本的同时,也可能延缓燃油车能效提升,与全球碳中和目标产生冲突。贸易层面,该政策推动北美供应链重组,中国车企需通过本地化合作以降低关税风险。2025年4月中国发布的稀土出口许可政策加速了全球电机技术路线的分化:中国永磁电机依赖稀土资源持续领先,而欧美正积极发展电励磁同步电机(EESM)以规避供应链风险。
与此同时,“反向合资”成为国际车企在华发展的重要模式,但也伴随技术形象弱化、主导权分歧等挑战,需通过更清晰的合作与创新策略破解困局。
标普全球汽车MID系列活动不仅凝聚了行业对未来趋势的共识,更为中国乃至全球汽车产业在智能电动转型中提供了战略锚点。尽管挑战仍在,但中国力量的崛起已不可逆转,正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的新图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