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临沂核医学与分子影像会议近日在山东临沂成功落下帷幕。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美国、日本、英国、瑞士和泰国等多个国家的顶尖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的代表共500余人参会,共同探讨核医学与分子影像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未来趋势。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核医学近年来实现迅猛发展,在放射性药物研发、医学影像设备制造、人工智能应用等方面均已达到或接近国际领先水平,正在从“跟跑者”逐步转变为“引领者”。
技术突破获国际认可
日本国立量子医学研究所张明荣教授表示,中国在治疗性核药研发方面展现出全球领先的实力,尤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与肿瘤等重大疾病领域取得显著成果。耶鲁大学RichardCarson教授特别赞赏中国在大样本临床研究方面的优势,认为这为疾病精准分型和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国产医疗设备同样赢得国际瞩目。泰国专家团特别提到,由中国企业研发的微型PET设备空间分辨率达到0.42毫米,“很可能是全球最高水平”,为发展中国家核医学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诊疗一体化与AI赋能成热点
“诊疗一体化”(Theranostics)成为本届会议的热点话题。英国皇家马斯登医院杜勇教授分享了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实践经验,强调核素治疗已从诊断深入治疗核心。耶鲁大学GeorgesElFakhri教授指出,未来诊疗一体化将拓展至更多癌症类型及神经退行性疾病,潜力巨大。
人工智能正在全面赋能核医学发展。从成像重建、定量分析到疗效预测和临床决策,AI技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提升图像质量,并助力实现个性化治疗。瑞士伯尔尼大学施匡宇教授开发的“患者特异性强化学习”模型,可实现从极少数扫描中高精度重建三维剂量分布,极大提升了临床可行性。
开放、协作与质量成共识
多位专家强调,中国核医学发展得益于基础设施规模、政策支持和技术积累,但在跨学科合作、原始创新和临床整合方面仍有提升空间。美国华盛顿大学涂著德教授建议中国打破学科界限,组建真正跨学科研发团队;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李子博教授则呼吁加强质量控制与创新药研发。
产学研融合与青年培养成为会议另一焦点。澳门大学莫昇萍教授建议优化政策环境,完善创新技术产业化法规体系;多位专家鼓励青年学者沉心钻研、坚持创新,实现从学习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跨越。
平台助推全球对话与合作
作为会议的承办单位,麦德盈华公司连续多年支持这一学术盛会,推动中外核医学深度交流。耶鲁大学黄艺耘教授作为大会主席指出,会议旨在增强国际专家交流,提升研究水平,形成互相学习的氛围。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程震教授认为,会议汇聚全球顶级专家分享成果、探讨未来,有力促进了核医学领域的整体发展。
未来,临沂会议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理念,聚焦国际前沿动态,促进产学研医深度融合,为中国乃至全球核医学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