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是郑纺机每一台纺机设备里的硬核承诺,是融入生产车间每一道工序的责任担当。它或许不像技术突破那样备受瞩目,却如同基石,默默支撑着郑纺机的品牌口碑——小到一个零部件的精准适配,大到整台设备的稳定运行,质量始终是我们不可逾越的底线。
恰逢质量月,正值振兴纺机三年行动收官的关键阶段,我们不想空谈理论,而是想带大家走进郑纺机“身边的质量故事”。接下来两期,我们将聚焦车间里的人和事:可能是装配工人对毫米间隙的较真,可能是质检人员对设备性能的反复核验,也可能是技术团队为优化机型细节的日夜攻关。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正是郑纺机践行质量精神、助力振兴纺机行动的生动注脚。
让我们一起聆听这些故事,从身边的质量坚守中,读懂“精益求精”对郑纺机发展的重量,更让对质量的敬畏,成为我们推进振兴纺机三年行动、打造一流纺机装备的共同行动准则。
郑艳君:一件零件背后的质量坚守
在郑纺机检验中心零部件检验站,外协零部件检验是产品质量的重要关口,外协检验班长郑艳君在此深耕多年,始终严守质量底线。
一天,一批设备机架立柱送检,郑艳君按流程检测尺寸与形位公差,发现多件立柱直线度超出图纸要求0.05mm。她当即反馈生产采购人员,要求退回厂家修复。有人提出质疑:“偏差这么小,不影响产品性能,退货返修还会耽误生产进度。”

郑艳君态度坚定:“质量绝不能含糊!微小偏差在装配中可能被放大,最终导致设备故障,损害产品质量与企业声誉。”公司最终采纳她的建议,将零部件退回并要求厂家按标重产。
此事后,企业内部员工与外协厂家都对质量多了份敬畏。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唯有在细节上精益求精,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每个质量守护者的坚守,都在书写企业的质量传奇。
宋玉滨:售后不是救火队,而是质量防线的最后关口
在化纤工程事业部,售后工程师宋玉滨始终视质量为生命,用实际行动捍卫企业信誉。去年在新疆中泰涤纶生产线调试中,多台消泡风机出现异常振动并伴随金属摩擦异响。客户认为是叶轮动平衡问题,但更换备用叶轮后仍未解决,进而质疑风机质量,要求整批更换。

面对这一情况,宋玉滨没有轻易下结论。他主动协调客户,共同拆解风机,对每个部件逐一细致检查。最终他发现,叶轮仅靠一个螺栓和加大垫片固定,在运行中受泡沫持续冲击,导致螺栓松动,引发异响和振动。他积极与风机厂设计人员沟通,提出优化方案。
厂家采纳该建议后,彻底解决了振动异响问题,消除了后续使用的安全隐患,客户对设备稳定性的顾虑也随之打消。客户负责人表示:“你们售后人员的技术严谨,真正体现了制造质量的内涵。”
宋玉滨常常说:“售后不是‘救火队’,而是质量防线的最后一道关口。”他秉承零容忍的态度,将专业精神融入每一次服务中,让质量隐患止步于此。
王得胤:手中的尺是良心

王得胤是华萦公司机加工工部的一名钳工,主要负责卷绕头产品核心零件——光筒与黑筒上各类孔的加工。其精度直接决定了整套设备在高速运转下的稳定性与使用寿命,可谓关乎产品的“生命”。
在加工卷绕头核心零件光筒的相关开孔时,王得胤主动加班加点,优化改进工装夹具,在他多次组织修正后,孔径尺寸被精准调整至公差范围内,最终顺利应用于加工制造。经检验员验证,首件加工完全符合图纸要求,不仅保质保量完成了生产任务,还节省了整套新工装的投入成本。
此外,王得胤主动总结各类孔径加工技巧规律,形成系列专用工装,确保工段生产任务及时、优质完成。
当被问及什么是质量时,他没有豪言壮语,只是擦去手上的油污,朴实地说:“质量就是良心。我经手的每一个零件,上面打的每一个孔,都得对得起它的岗位。它们将来是要出力干活的,我不能让它们‘带病上岗’。”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发明,却以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将最简单的“打孔”化为炉火纯青的技艺。在他手中,钻头所成就的不仅是方寸之间的精度,更是产品千钧之力的可靠保障。
张辉:”心里不踏实“和他那放不下的架台
近来,化纤工程事业部研发部门的张辉有些“反常”。以往,这位深耕碳纤维领域的“辉哥”总在办公室琢磨工艺,可最近,他的主场变成了车间——物料管线架台加压变形,他放心不下。

物料管线是碳纤维纺丝线的“血管”,架台则是承托“血管”的基石。架台持压变形,轻则导致管线安装错位,重则引发应力集中,不仅缩短设备寿命,还可能影响碳纤维成型质量。“碳纤维是‘黑色黄金’,每道工序都不能打折扣”,这是他常驻车间的理由。
清晨,他带着方案图与师傅调整焊点;中午,他在反复测量不同压力下架台平面度;傍晚,他将标注精确数据的照片汇总整理。他总说,“质量隐患不彻底扫除,心里不踏实。”
9月3日阅兵式当天,当“东风-5C”战略导弹亮相,众人惊叹。这时,沾着油污的辉哥终于匆匆赶回,咧嘴笑:“变形量符合要求了。”数据本上,测试结果密密麻麻,从最初细微误差到如今完全达标,字里行间都浸满对质量的执着。
从“东风速递”的威慑力,到碳纤维的精密成型,都源于无数人对“质量”的死磕。无论是导弹研发设计师,还是车间里盯架台的辉哥,都秉持着“守微末质量,望大器辉煌”的初心。
如今,辉哥又恢复了常态,聊起架台,他总会笑着说:“既然干这行,就得把质量守住。”
非织造工程事业部:巧思解难题
在阿拉尔丝路项目W1204梳理机的生产现场,非织造工程事业部团队曾面临一个实际难题:原有平车地轨工装设计较为简单,导致实际操作繁琐,安装效率低下,甚至可能因定位不准而影响地轨安装质量。

面对这一挑战,设备安装团队积极应对。现场安装工程师与质量工程师共同深入研究,从操作便捷性和安装精度两个核心维度出发,集思广益提出多项改进建议,并现场制作出新式平车地轨工装。
新工装结构重点优化了稳定性和可操作性,显著提升了操作效率,减少了调整时间,更重要的是保证了地轨安装位置的一致性,从工艺基础上保障了设备长期运行的稳定性。
此次改进不仅解决了安装瓶颈,更体现出团队以质量为导向的工作理念。通过主动对标行业先进做法,积极融合质量方法于工装设计之中,团队将质量管控前移至安装源头,有效预防了因安装偏差可能导致的质量隐患。这一实践充分彰显了“质量第一”的文化内涵——它离不开每位员工对细节的专注、对问题的主动攻坚和对卓越的不懈追求,正是这些日常中的质量实践,共同铸就了可靠的产品品质。
产品装配部:匠心守护品质,创新筑牢基石
在公司“质量月”活动深入开展之际,产品装配部装配四班在氧化炉项目被动辊结合件阻力测试中,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行动,出色完成了首批产品的任务,生动诠释了“质量至上”的理念。
该批次被动辊结合件规格特殊、重量大、且阻力值控制严格,对装配精度和操作规范性提出了极高要求。面对挑战,王康、高路皓、刘育君、张金剑等同志迎难而上,制定了周密计划,严把质量关。

团队在测试前发现,沉重辊筒在测试中存在滑落磕碰风险。他们主动创新,在测试平台焊接防掉落螺杆,为辊筒系上“安全带”,有效预防产品损伤和安全隐患,体现了强烈的质量预防意识。
在动平衡检测环节,他们不满足于简单测量,更依据数据对辊筒端面进行精准处理,从源头消除质量隐患。最终阻力测试中,他们严格按标准操作,坚持用数据说话,确保每一根辊筒阻力值达标,坚决不让不合格品流入下道工序。
经过连续奋战,首批产品均高质量通过测试。装配四班用实干与创新筑牢了质量根基,以实际行动响应了“质量月”号召,为全体员工树立了精益求精、守正创新的优秀榜样。(赵轩)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