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杭州市旅游协会、杭州市休闲发展促进会、杭州市文旅人才协会、休闲思想会联合主办,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的“杭州文旅休闲产业高质量发展专家研讨会”在浙大城市学院国际文化旅游学院举行。来自杭州文旅休闲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协会代表、知名文旅企业负责人等齐聚一堂,围绕“十五五”期间杭州文旅休闲产业发展路径、城市升级与文旅融合、世界一流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杭州文旅休闲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原党委书记、主任李虹围绕杭州文旅产业发展方向发表重要看法,提出三大核心讨论维度,引导参会者开展头脑风暴。李主任认为,杭州文旅当前正面临三大关键挑战:一是文旅底色仍以观光为主,人气背后客单价偏低;二是新产品落地空间有限,文化保护要求严格;三是需在“城市韧性、宜居属性、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框架下,同步推进文旅产业升级。因此,杭州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应打破边界,以创新巩固头部优势,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通过创新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重点在于让传统优势产业通过创新“保优势、提质量”。
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原副主任、杭州市民宿行业协会会长王信章认为,当前文旅休闲产业已进入新时代,是一个追求高品质、高品牌竞争时代。民宿企业当前面临房价与入住率双降的困境,但游客仍会非常青睐高投入、强品牌目的地的民宿。杭州需要用好“国际重要的文化和旅游目的地”定位,从免税减税、提升可进入性等方面入手,做实数字经济旅游产品、升级传统产品、激活乡村旅游,强化融合营销与入境旅游,以国际化提升城市旅游成熟度。
杭州市文旅人才协会会长王昆欣提出文旅休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目标与问题导向两大原则,立足旅游业是“民生产业+幸福产业”的属性。下一步,杭州应聚焦国际化,努力打造入境旅游首选地,特别要关注多元融合、高品质、企业扶持等关键要素,同时也要重视过度旅游、碳达峰、人才保障等问题,以推动文旅休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浙大城市学院国际文化旅游学院教授周玲强提出要围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国际旅游目的地”目标,重点推动国际旅游度假区标准的制定;可依托萧山区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基础,联动世界旅游组织及世界旅游联盟等相关政府资源,争取让浙江成为首个开创国际旅游度假区新赛道的省份。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梁雪松认为,杭州需重新审视文旅IP,正视西湖国际吸引力不足的问题,挖掘人工智能等非对称优势,重视旅拍、社区游等大众化业态;转变思维,聚焦入境旅游与国内消费;建议学习成都社区的经验,补齐国际化基础设施短板,增加烟火气,努力将杭州打造成上海周边“必选旅游目的地”,同时重视小语种人才培养与入境新业态发展。
浙大城市学院国际文化旅游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韩振华认为,杭州应构建“文化IP—文旅消费—空间运营”三位一体的城市文化系统,实现“城市即展馆、街区即舞台、文旅即生活”的整合路径。“十五五”期间,杭州文旅要从“流量思维”转为“内容思维”,以“三遗”(良渚、西湖、大运河)与“宋韵文化”为核心IP,以“诗路文化带·三江两岸”水上黄金线和后亚运场馆为空间载体,以“城市大脑”与数字文旅中台为运营底座,把“节庆造势”升级为“常年体”的城市内容供给,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国际化休闲空间、文明治理空间的杭州范本。
杭州市旅游协会副会长、中国国旅(浙江)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董事许亮认为,杭州需要重点解决旅游从业人员身份定位与发展问题,明确导游的人才属性,尽快完善文旅人才的职称、住房等保障;应抓住体育带动旅游消费机遇,调动文旅企业积极性,借助240小时免签政策吸引游客多停留;同时强化杭州的城市文旅人文关怀,优化入境便利度,挖掘本土烟火气,提升城市友好度与旅游竞争力。
浙江天迈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剑彪认为,杭州文旅面临气候、大型IP缺失等短板,需要以国潮IP打造新型主题内容弥补遗憾;建议培育小业态、用VR等新技术活化良渚宋韵文化,同时优化部分管理政策、提供更具体的文旅人才激励政策、设置文旅创新专项基金,为企业的创新成本减负。
浙江工业大学中国钱塘江文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孙以栋认为,杭州需要跳出惯性思维,依托五千年文明底蕴与多领域优势来积极发展高质量的文旅休闲产业,反对盲目模仿国外IP;应精细活化文化遗产(如数字复原良渚、南宋风貌等)、避免业态的趋同,同时积极构建政企学研联动机制,打造与杭州历史关联的特色品牌矩阵。
杭州市休闲发展促进会会长、浙江美通香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力建议应深挖吴越文化,此次研讨会正值“十五五”规划编制关键阶段,各位专家的发言为杭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政策制定提供了关键启发,特别应重视讲好杭州故事,借助演出经济、发挥名人效应。下一步,秘书处将梳理会议的重要观点,既展现协会担当,也为政策制定提供智力支撑。(王汪诚、张金婷、吴萌)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