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9月18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指出,过去五年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阶段,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十四五”科技创新硕果累累
阴和俊表示,这五年,科技管理体制实现重塑,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充分彰显。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加强,成立中央科技委员会,中央科技委员会办事机构职责由重组后的科学技术部整体承担。全面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统筹,央地协同、部门联动进一步加强,形成全国科技工作“一盘棋”的基本格局。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科技强国基础不断巩固。全社会研发投入由2020年增长至2024年超3.6万亿元,增幅48%,投入强度达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保持世界第一。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增长超70%,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与空间科学等领域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成果,高水平国际论文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五年居全球首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壮大,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科研机构和高校能力持续提升,科技领军企业快速成长。区域创新呈现新格局,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深-港-广州集群位列全球百强创新集群首位,成渝、武汉、西安等区域科创中心建设加快。我国综合创新能力全球排名从2020年第14位升至2024年第10位。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三新”经济占GDP比重达18%,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正形成新增长点。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研发投入占比超77%,2024年中国大陆524家企业进入全球研发投入2000强,占比26.2%,较2020年提升4.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50万家,增长83%。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天宫”空间站常态化运行,“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5G大规模商用,北斗提供全球服务,C919完成商业飞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第一,CR450动车组巩固高铁领先优势,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特高压输变电、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全球领先。
科技创新更好惠及民生,助力高质量发展。农作物自主品种面积占比超95%,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健康领域取得多项突破,国产创新药上市数量是“十三五”时期的2.8倍,全数字PET-CT等高端医疗装备实现国产。科技支撑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京津冀及周边PM2.5平均浓度下降18%。安全生产、应急救灾和社会治理迈向智能化、精准化。交通、文旅、体育等领域民众获得感不断提升。
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创新活力有效释放。科技政策与财税、金融、产业等协同性增强。重大任务组织机制更完善,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链主制”等新机制,强化项目监督,探索经费“包干制”。人才评价激励政策不断优化,推进分类评价和“去帽子化”改革,支持青年科研人员挑大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45岁以下人员占比超80%。科学家精神广泛弘扬,作风学风建设和科学素养提升持续加强。科技金融体制进一步完善,科创板上市376家企业,募资超6000亿元,2025年科技创新再贷款将达8000亿元。
国际科技合作广度深度不断拓展,开放创新生态加快形成。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署119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加入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深入实施,科技交流大会机制化运行,联合实验室全面布局。我国发起“深时数字地球”“海洋负排放”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并参与60多项国际大科学工程。
“面向‘十五五’,我们将坚定瞄准科技强国目标,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阴和俊说。
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人工智能正在加速赋能千行百业。很多前沿技术转化为新产品新产业,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
阴和俊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十四五”期间,科技部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高端装备、先进制造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实现提质增效。在高端装备领域,“京华号”16.07米超大直径盾构机,不仅突破了单月掘进542米的新纪录,更实现了对地面建筑的无扰动,目前已在工程中成功应用;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钻采系统国际领先,最大钻深可达11000米。在先进制造领域,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技术,赋能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迈进,我国“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占比超40%;成功研制出国际领先的大型露天矿机器人运输装卸系统,实现单个矿山百台级、总量达3000台级规模化应用,为全球矿业智能化升级提供了“中国方案”。
助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我国持续深化科技和产业融合创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引领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在信息领域,我国已建成约460万个5G基站,技术和用户数保持全球领先,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升级发展。在新能源领域,持续打破光伏晶硅电池效率的世界纪录,光伏、风电新增装机连续4年超过1亿千瓦;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突破40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为全球减碳目标作出中国贡献。
筑牢未来产业成长根基。科技部超前布局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在人工智能领域,国内涌现出多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通用大模型,部分模型准确率突破95%,打造百余个标杆应用场景。在人形机器人方面,整机技术实现突破,多模态感知、大脑-小脑模型等关键技术取得进展,促进了与具身智能的深度融合,正在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制造、物流搬运、电力巡检等场景加速落地应用,为未来万亿级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脑机接口领域,已帮助截瘫患者开始站立行走,盲人恢复光感;国产脑起搏器已实现全面商用,在8个国家400家医院开展植入,临床已帮助3万名帕金森病患者改善运动功能,成为人口健康领域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未来,我们将继续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阴和俊表示。
未来五年攻坚科技自立自强
去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强调,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现在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只有10年时间了,未来五年是十分关键的攻坚期。”阴和俊指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应对复杂多变国际形势、支撑高质量发展,这些都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阴和俊表示,“十五五”时期,科技部将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锚定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坚持“四个面向”,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营造世界一流的创新环境,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建成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具体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考虑。
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围绕国家战略亟需超前谋划布局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持续增加高质量的科技供给。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设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带动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强化科教协同育人和产学研融合用人,在重大科技任务中培养造就一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构筑人才竞争优势。
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联动,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发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策源功能,健全国家科技评价制度,构建有利于充分释放科技创新活力和潜能的创新环境。
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继续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积极发起和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阴和俊指出,未来五年是极具挑战的五年,也是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的五年,我们将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奋发进取,全力推进科技强国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