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球市场规模2400亿美元 聚合智能产业中国发展潜力巨大

©原创 作者: 祁晓玲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9-19 14:22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祁晓玲

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与低空飞行器作为聚合智能的“三大件”,在技术上同源、产业链相通、应用端融合,不仅具备高度协同性,更有望成为中国产业国际化的新引擎。日前在“中国光谷”举办的首届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上,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预测,到2030年,全球聚合智能三大件的市场规模将接近2400亿美元,而中国市场的规模预计超过1200亿美元,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市场空间。

本次大会以“协同融合创新链产业链,推动聚合智能产业发展”为主题,汇聚了来自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与行业企业的百余位专家与代表,聚焦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器——“聚合智能三大件”的协同创新与融合发展,深入探讨技术突破、产业协同与未来应用场景。

武汉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沈悦表示,光谷作为武汉乃至全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高地,将持续优化政策环境与服务机制,全面推动聚合智能产业生态建设。他强调,光谷将加快构建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创新体系,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聚合智能产业发展示范区。

聚焦共性技术、瓶颈突破与协同创新

发展聚合智能产业链有利于加速智能产业商业化落地,同时构建跨界开放的生态能更快借助多行业优势,帮助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初期跨越创新死亡谷,当前已初步形成具备跨界主题、融合发展的全球聚合产业链。张永伟在论坛上发布的《壮大聚合智能产业核心链——推动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产业链协同发展报告》中指出。在聚合智能产业发展方面,他提出四点核心建议:首先,制造环节需进一步降本增效,推动智能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实现“电动汽车时刻”的跨越发展;其次,鼓励零部件企业跨领域拓展,通过与整车企业协同、搭建共性技术平台等方式实现产业链延伸;第三,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将新兴产业作为“第二起跑线”,同步布局国内与国际市场;第四,完善产业推进机制,实现从“单一产业思维”向“聚合统筹”转变,协同规划应用场景、基础设施与算力支持体系。

欧洲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车辆学院教授曲小波认为,低空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供需矛盾的重要路径。相比传统直升机,电动飞行汽车凭借新能源动力与多旋翼冗余设计,在安全性、机动性与成本控制方面实现显著突破。他还指出,全球目前有300余款飞行汽车处于研发阶段,未来有望通过数字孪生等技术手段大幅缩短研发周期,加速低空出行商业化落地。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机器人控制实验室主任赵明国提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不应仅关注“手部”操作能力,还需强化“腿足具身智能”,实现“像人一样行动”与“像人一样对话”的能力互补。通过标准任务验证推进技术迭代,最终应对老龄化、服务业劳动力短缺等社会需求。

多领域融合与场景落地,驱动产业规模化商用

斑马智行首席技术官司罗认为,智能汽车是PhysicalAI的核心载体与具身智能的“压力测试场”,其在多模态融合、毫秒级响应与功能安全认证方面面临极高要求。他指出,智能座舱作为继智能驾驶之后又一高价值场景,直接面向用户体验,连接互联网AI生态,商业潜力巨大。

地平线副总裁吕鹏分析指出,通用机器人行业目前仍处发展早期,类似六、七年前的智能驾驶领域“百花齐放”阶段。智能汽车所积累的AI算法、云端基础设施与技术平台能力,对机器人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助推作用。

沃飞长空副总裁兼首席公共事务官肖前志表示,低空经济赛道正在快速形成至少三个万亿级细分市场:飞行主机制造、基础设施与运营服务。电动航空将成为低空经济的核心突破口,未来广泛应用于城市接驳、低空文旅与应急救援等场景。

国家邮政局政策法规司原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靳兵从政府管理角度提出推动产业发展的六点建议:坚持以应用需求为导向;聚焦成本、安全与商用落地等核心问题;推动“政产学研用金”协同;通过试点项目积累经验;“干中学、学中干”,同步完善法规与标准体系;加强跨学科人才培养,破解“专业割裂”问题。

上海大学罗建教授预计,2030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有望达到万亿元,家用飞行器的普及将成为市场突破的关键。他还指出,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与低空飞行器在电机产业链上具备显著共性,差异主要体现于材料创新、强度设计与热管理要求。

江汽集团技术中心副主任刘江波表示,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正推动汽车产业向低空飞行器与人形机器人领域扩展。聚合智能不仅是技术叠加,更是整个产业生态的重构。江汽通过技术共享、场景共赢、产业链优化与创新平台建设四大举措,系统构建能源动力、通信组网、AI大模型、安全监管、场景聚合与标准体系六大技术焦点。

庆为航空创始人、董事长郭庆指出,汽车与航空在感知、计算、芯片与操作系统等领域具备技术复用性。汽车产业的供应链优势与快速迭代能力可为低空飞行器大幅降本,而航空领域的高安全要求也有助于推动高可靠性技术的落地与应用。

聆动通用创始人兼CEO、科大讯飞机器人首席科学家季超提出,具身智能的落地需满足两大标准:一是在现有生产范式下提升效率,实现投入产出快速闭环;二是推动面向未来的生产体系重构,实现从“人力中心”到“机器人中心”的转变。同时,需应对复杂场景物理建模与未知变化应对等挑战。

维他动力联合创始人赵哲伦强调,“产品交付”是技术市场化与迭代升级的关键节点。该公司90%的供应链与汽车产业链重合,通过软硬结合保障产品落地能力。他指出,智能机器人的根本创新在于人机交互方式的彻底升级。

京东集团智能机器人业务部商业发展负责人王竞凡表示,智能机器人正迎来高速发展期,预计将率先在工业、物流、零售等B端场景实现规模化商用。伴随AGI技术进展,未来五年内有望进入家庭消费市场。根据预测,中国机器人市场在未来四年中的复合增长率可达23%,到2028年规模有望达到千亿美元。

香港科技大学副教授、元戎启行客座教授陈启峰在演讲中深入介绍了机器人的“大脑”与“小脑”协同工作机制:“小脑”负责控制与执行,“大脑”则进行行为规划与决策。他指出,视觉-语言-行为(VLA)多模态模型是实现复杂环境下自主决策的关键,语言理解能力不仅强化交互体验,还为高级推理与通用化系统奠定基础。

作为本次大会的举办地,光谷近年来持续推动环大学创新发展带建设,通过“一榜单、一赛会、一平台、一园区、一政策、一基金”的“六个一”总体布局,系统支持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为聚合智能产业集聚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作者:祁晓玲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